首页 理论教育 克己:自律、节制、守规矩的重要性

克己:自律、节制、守规矩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方面,坚韧的磨炼教导我们要毫无怨言地忍耐;另一方面,礼仪的灌输教导我们不能因一己之悲喜而破坏了他人的快乐或宁静。父亲抱儿子有失尊严;丈夫不可当众亲吻自己的妻子,当然私下里另当别论。这时,一名美国人赶到车站,希望亲眼看见人群的感情宣泄。正是因为这种自律克己的功夫,日本没有频繁出现基督教会的信仰热复兴。男女信众为宗教灵感所激发时,第一反应就是悄悄地抑制住激动的表现。

克己:自律、节制、守规矩的重要性

一方面,坚韧的磨炼教导我们要毫无怨言地忍耐;另一方面,礼仪的灌输教导我们不能因一己之悲喜而破坏了他人的快乐或宁静。这两个方面相结合,形成了禁欲主义的性情,最终导致了貌似禁欲主义的民族性格。我之所以称之为“貌似”禁欲主义,是因为我不相信真正的禁欲主义会成为整个民族的特征,同时也因为我们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只是在外国观察家看来显得冷漠无情。实际上,我们和其他民族一样,很容易为柔情所触动。

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民族比其他民族更加多愁善感——对,多愁善感得多。人为抑制感情的自然刺激会带来痛苦。试想少男少女们所受的教育,就是克制自己不为宣泄情感而流泪或呻吟。而这种教育究竟使他们变得更加麻木,还是更为敏感了,这是个生理学问题。

身为武士,却将喜怒哀乐写在脸上,被认为是缺乏男子汉气概的表现。“喜怒不形于色”是对伟人的评价,即使是最自然的情感也要加以控制。父亲抱儿子有失尊严;丈夫不可当众亲吻自己的妻子,当然私下里另当别论。有个年轻人开玩笑地道出了一些真相:“美国人当着人吻自己的妻子,私下里却打她;而日本人当着人打自己的妻子,背着人却亲她。”

举止沉稳,头脑冷静,就可以免于任何激情的困扰。我记得在与中国交战[113]的后期,一个连队离开某个小镇的时候,一大群人聚集到车站向将军和整支军队告别。这时,一名美国人赶到车站,希望亲眼看见人群的感情宣泄。人群当中有士兵、母亲、妻子和情人,大家都非常激动。但令美国人感到奇怪并失望的是,汽笛一响,火车开动,成千上万的人只是默默地摘下帽子,恭敬地低下头来告别。没有人挥动手绢,也没有人说一句话。侧耳倾听,才能在一片深沉的寂静中,听到断断续续的抽泣声。家庭生活也是如此。有的父母为了不让孩子察觉到他们的软弱,宁肯整晚躲在门后听病儿的呼吸!有的母亲在弥留之际也不叫儿子回来,就是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业。在我国的历史和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是与普鲁塔克[114]篇章中不相上下的巾帼英雄。在我国的农民中,伊恩·麦克拉伦[115]一定能够发现不少玛吉特·豪[116]那样的贤妻良母。

正是因为这种自律克己的功夫,日本没有频繁出现基督教会的信仰热复兴。男女信众为宗教灵感所激发时,第一反应就是悄悄地抑制住激动的表现。即使有了无法抗拒的宗教直觉,即使有能力自由真诚、激情澎湃的辩论宣讲,我们也很少滔滔不绝,不可收拾。鼓励人们轻言心灵体验违背了第三条戒律——“勿以汝之耶和华之名妄言”。用最神圣庄严的语言面对乌合之众讲述极为隐秘的心灵体验,在日本人听来是极为刺耳的。一个年轻的武士在他的日记中写道:“那微妙的感想能触动你的灵魂吗?是时候让这颗种子发芽了,不要用言语干扰它,就让它静静地暗自生长吧。”

费尽唇舌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尤其是宗教感受,这在我们看来,恰恰证明了它们既无深度,也缺乏诚意。正如日本谚语所说:“开口则见肠,其唯石榴乎。”

当情绪波动时,我们尽量紧闭双唇来隐藏这种感情,这不完全是东方人的怪癖。在我们看来,语言正如法国人所定义的那样,经常是“隐藏思想的艺术[117]

当你去拜访处于极度痛苦之中的日本朋友时,即使是眼圈通红,满脸泪痕,他也会面带笑容地迎接你。刚一开始你可能认为那是歇斯底里的表现。但如果你一定要他解释,他一般只寥寥数语一带而过,什么“人生哪有不伤悲”“有相遇就有别离”“有生必有死”“孩子死了还去计算他的年龄虽然愚不可及,但女人的心肠难免沉湎于此”,等等。所以,伟大的霍亨索伦[118]那句名言——“要学会不吭一声地忍受”——还没有问世,在我们日本人中已经有了共鸣。(www.xing528.com)

的确,每当人性的弱点受到最严峻的考验时,日本人都是一笑了之。我认为,我们比德谟克利特[119]更有理由来解释我们爱笑的倾向,因为强颜欢笑常常能掩盖我们在不幸中平复情绪的艰难,可以用来缓解悲伤或平抑愤怒。

由于感情受到过度压抑,便在诗歌中找到了安全阀。10世纪时期的一位诗人[120]写道:“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身处不幸之中,都会借诗歌宣泄内心悲苦。”母亲为慰藉丧子之痛,便幻想着死去的儿子像往常一样出去捉蜻蜓了,吟道:

今天又往何处去了,
追蜻蜓的人啊![121]

我就不再引用其他例子了,因为我知道,如果把这些用伤心人的血泪凝结而成的珠玑笔墨译成外文,反而会糟蹋了我们的文学瑰宝。我只希望,我能把各种外表掩盖之下的冷酷麻木,或喜忧参半的歇斯底里,以至于让人怀疑是否病态的日本人的内心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来。

还有人认为,我们能够忍受痛苦并且漠视死亡,是由于我们的神经没那么脆弱敏感。这似乎是合理的解释。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是因为我国的气候不像美国那样刺激;也许是因为我国的君主制不同于法国的共和制,不会使我们过于兴奋;也许是因为我们不像英国人那样爱读《旧衣新裁》……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正是因为易于激动且多愁善感,我们才认识到有必要不断自我克制。但是,如果不把多年的自律磨炼考虑在内,以上解释都不得要领。

自律很容易过头,因为它会抑制活泼的心灵,也会使原本可塑的天性扭曲变态,还会让人变得偏执虚伪或感情麻木。作为一种无上的美德,自律也存在着对立面和冒牌货。我们必须认识到每一种美德各自的优点并追求其积极的理想。对我们而言,自律的理想就是保持心境平和,或者借用希腊术语来说,就是达到德谟克利特称之为至高之善的境界。

下面,我们将讨论一下武士道的两种制度——自杀及复仇。其中,自杀不单是武士道精神的极致,也是武士道精神的最好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