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全礼仪:如何保持饮酒的秩序和节制

齐全礼仪:如何保持饮酒的秩序和节制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酒场是社交场,饮酒过量和饮酒不慎,都可能失礼而引发矛盾冲突。最早引起警觉,为饮酒制定一定的礼仪和规范的是周公的《酒诰》。虽然不多,这些都是孔子为饮酒制定的礼仪。所以,贤明的君主要制定饮酒的礼仪,以节制饮酒。叔孙通善于因势利导、审时度势,率三十儒生为汉高祖制定朝中礼仪和饮酒礼仪,并教习百官,博得汉高祖欢心。制定饮酒的礼仪,是为了饮酒有序和有节制。

齐全礼仪:如何保持饮酒的秩序和节制

酒场是社交场,饮酒过量和饮酒不慎,都可能失礼而引发矛盾冲突。最早引起警觉,为饮酒制定一定的礼仪和规范的是周公的《酒诰》。其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饮酒的限制:饮酒是有限制的,首先是地位的限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饮酒的,要上一定级别的官员在祭祀时才能饮酒,而且饮酒不能肆意,不能喝醉。其次是缘由的限制,必须是祭祀,为父母庆寿,为老人祝寿的情况下才能适量饮酒。二是饮酒秩序的控制:饮酒不能影响社会的稳定,由于聚众饮酒容易引发矛盾,所以严禁“群饮”,对于聚众饮酒可以“予其杀”,即抓住杀头。儒家是主张以礼治国的,孔子对于礼的语录很多,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他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凡是不符合礼的都不能看、不能听、不能说、不能行,这可以看作饮酒礼仪的大原则。对饮酒,孔子也说过一些,“唯酒无量,不及乱”。喝酒可以不限量,但是不能乱了德行,不能酒后乱性。酒场上,座次要讲究尊卑礼节,“席不正,不坐”。饮酒完毕,要让长者先离席,“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虽然不多,这些都是孔子为饮酒制定的礼仪。

本来饮酒也不为祸,但如果没有节制,就成为酒祸。所以,贤明的君主要制定饮酒的礼仪,以节制饮酒。《史记·乐书第二》记载:“夫豢豕为酒,非以为祸也。而狱讼益烦,则酒之流生祸也。事故先王因为酒礼,一献之礼,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所以备酒祸也。故酒食者,所以合欢也。”[1]为了节制饮酒,先王制定了饮酒的礼仪,敬一杯酒,要拜很多次,所以尽管整天饮酒也不会醉,这就是先王为防备酒祸而采取的措施。饮酒的目的,是大家欢乐,而不是因酒致祸。汉高祖五年,大汉天下已定,“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于是叔孙通建议制定朝廷礼仪,并专门制定了饮酒法令。“至礼毕,复置酒法。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御史执法举不如仪者辄引去。竟朝置酒,无敢欢哗失礼者。”[2]为了避免大臣们酒醉发疯,刘邦让叔孙通制定了朝中饮酒的礼仪,群臣皆伏殿上,依照官阶大小依次给皇帝敬酒,酒过数巡,礼仪官就高喊罢酒。而且司法官在旁边监督,有不讲礼仪的就会被罢官。所以满朝饮酒的文武官员没有敢喧哗失礼的。汉高祖这才感觉到皇帝的威严,比哥们的大呼小叫高贵多了,于是赏赐叔孙通黄金500斤,拜官为太常。叔孙通善于因势利导、审时度势,率三十儒生为汉高祖制定朝中礼仪和饮酒礼仪,并教习百官,博得汉高祖欢心。叔孙通可贵的是没有独享其功,他对汉高祖说:“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通出,皆以五百金赐诸生。诸生乃喜曰:‘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3]叔孙通很会做官,也会做人,司马迁赞:“叔孙通舍枹鼓而立一王之仪,遇其时也”。

制定饮酒的礼仪,是为了饮酒有序和有节制。在酒礼之后,又衍生出行酒令。行酒令,除了使饮酒妙趣横生、富有情趣文化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节制饮酒。较早有记载的是三国时的薛综,“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木苟身,虫入其腹。’奉曰:‘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4]这是较早的行酒令的记载,薛综才思敏捷,一日朋友聚会饮酒,薛综用猜字谜的行酒令劝酒,猜“蜀”字,繁体字“獨”,就是有犬为独(獨),无犬为蜀,横木苟身,虫入其腹。酒令的产生和发展,丰富了饮酒文化和情趣,同时也起到了延时喝酒,帮助酒精的挥发,节制饮酒的作用。

比较详细记载各种场所饮酒礼仪的是《宋史》,宋时,“养老太学”是国家层面的尊老崇老仪式。“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金辂,至太学酌献文宣王。三祭酒,再拜,归御幄。”仪式开始时,皇帝要盛装到太学庙拜孔子,要祭酒三拜。然后派遣官吏迎接三老,三老是指上寿(120岁)、中寿(100岁)、下寿(80岁)这些年龄段的代表人物。然后是一系列的礼拜仪式,此后,要向三老敬酒,“尚酝奉御旨酒尊所,取爵酌酒,奉御执爵,奉于三老。”专门敬酒的官吏奉御旨用酒杯取酒,奉御旨执酒奉献于三老。皇帝到太学巡视,这是尊重教育的仪式,称为“视学”,也要拜文宣王孔子,祭酒的仪式是“三上香,执爵三祭酒”。皇帝“赐贡士宴”,又叫“闻喜宴”,是皇帝接见贡士们的赐宴,相当于现在国家领导人接见知识分子代表的酒宴。在一系列议程之后,就是行酒礼,这套仪式搞得典雅也很复杂:“酒初行,《宾兴贤能》之乐作,饮讫、食毕,乐止。酒再行,《于乐辟雍》之乐作。酒三行,《乐育人材》之乐作。酒四行,《乐且有仪》之乐作。酒五行,《正安》之乐作。再坐,酒行、乐作,节次如上仪。皆饮讫、食毕,乐止。”这套仪式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举杯、喝酒、奏乐,喝酒吃肉事小,精神食粮更重大了。可见皇帝对折磨迂腐文人有一套酸办法,你不是喜欢咬文嚼字吗?老子就用繁文缛节逗你玩,嘴边的肉吃不上。对于官吏,皇帝就干脆多了。皇帝巡视秘书省,“赐宴于右文殿,酒五行,群臣再拜退”。

宋代的“乡饮之礼”,即基层政府、地方接待的礼仪,是依据朱熹的《仪礼》制定的。饮酒的主次:州的郡守、县的县令等为主人;来宾中以年老者或官大者为主宾;州县的其他官员为次主,称为“僎”;宾客的其他人为次宾,称为“介”。然后推举“司正”,即监酒的酒司令;推举“赞”,即司仪。饮酒的座次:主人坐东南方,主宾坐西北方,僎坐东北方,介坐西南方。酒宴开席以前,由主人率领众宾客以酒食祭先祖先师,然后由主人洗净酒杯,斟满酒,“授执事者,至宾席前跪以献宾,宾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众宾,宾主以下各就席坐讫。酒再行,次沃洗,赞者请司正扬觯致辞,司正复位,主人以下复坐”。祭拜先人以后,侍者要捧着盛满酒的酒杯跪献给主宾,主宾回敬主人;主人向其他宾客敬酒,次宾向众宾客敬酒。然后大家各在席位上坐下,第二轮行酒开始,司仪请酒司令致祝酒辞,司正致辞后坐下,主宾重新入座。酒席完毕,宾主相互拜谢,宾客们要先从西边出,主人稍后一步从东边出。客人在门外的右边,面向东;主人在门外的左边,面向西,主宾相互拜谢后离开。

宋代的婚礼,从王子公主到平民百姓,都有一套饮酒礼仪。“士庶人婚礼”,即平民百姓的婚嫁仪程,一旦双方谈成,就要“纳采”,也就是现在的喝订婚酒。男方要送雁等礼物,老百姓送不起大雁,可以用鸡鸭代替。“亲迎”,即迎亲的环节,男子出门前,“赞者注酒于盏授子,子再拜,跪受”,男子喝酒以后,再拜谢,然后站立到父亲面前,父亲说:你就要出去求娶你的老婆了。男子再拜说:敢不遵从父命?又再拜谢,这才出门。到了女方,司仪自房内斟两盏酒,男子向女父拜礼;女子也穿婚服站立房中,司仪把酒盏给女子,女子饮酒后拜谢。到了夫家,男子携女子手进入新房,男女对坐,司仪把酒盏授与男女,夫妻对饮,连续饮三杯。“婿及妇皆兴,再拜,赞者彻酒馔”。[5]新婚夫妇饮完酒,再相互拜谢,然后司仪撤去酒食,夫妻得以进洞房。(www.xing528.com)

[1] 司马迁:《史记》,1054页,北京:中华书局,2005

[2] 司马迁:《史记》,210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班固:《汉书》,160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4] 陈寿:《三国志》,286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5] 脱脱等:《宋史》,557-564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