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江军镇的建立及其对辽东边境的重要意义

东江军镇的建立及其对辽东边境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熊廷弼对毛文龙袭取镇江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对此番大举反攻并不积极。他着手组织军队,建立抗击后金以收复辽东的根据地。经过毛文龙等人的艰苦奋斗和朝鲜的有力支持,在后金的大后方建立了一个以恢复辽东为目标的根据地,为明朝在辽东沿海建设一道新的防线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前,由于直隶、山东因分摊军饷问题闹翻后,旅顺军港被废弃。

东江军镇的建立及其对辽东边境的重要意义

毛文龙,号振南,浙江杭州钱塘人,与于谦还是街坊。他之所以投军,主要由于他有个舅舅在兵部做官。毛文龙到北京后,得他舅舅推荐,到辽东去投效总兵李成梁,后来在袁应泰、王化贞二人手下当职。他的功绩主要是练兵,以及超额完成制造火药的任务,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后勤部长。

天启元年五月(1621年6月),毛文龙奉王化贞之命前去辽东。为避开后金防守严密的城镇和军事要地,他只能选择走海路。率领220人的队伍,分乘4艘海舟,从三坌河口出发,沿辽东半岛西海岸向南航行,先到娘娘宫(复州湾长兴岛东与海岸之间的一个小岛),10天之后到达猪岛(金县西40里海中,今仍名)上岸,再到广鹿岛、给店岛。这两处有数量很少的后金兵和明降兵降将据守,尽被驱逐。毛文龙这一小股部队继续沿着辽东半岛东海岸,东行至石城岛,擒获后金岛官何国用。然后,又收复了鹿岛(鸭绿江口西,今仍名)、长山岛、小长山岛、色利岛、章子留岛、海洋岛、王家岛,最后到达朝鲜的弥串堡(距离西北方向的鸭绿江200里)上岸驻军,招集难民,归者甚众。[49](见彩图7-2)

毛文龙一行于海上行军近3000里,完成了一次辛巴达似的海上冒险。他所至各岛,安抚百姓,召集难民,归者甚众,得到了当地百姓和逃难的成千上万辽民的欢迎与支持,凡有金兵驻守的地方,或被消灭,或被擒获,或被驱逐,一度失去的辽东沿海各岛又重新回到了明军手中。

毛文龙率部进驻朝鲜弥串堡,就开始谋取镇江(即九连城,在丹东市中心东北10公里)。天启元年七月二十日(1621年9月5日),毛文龙率领一支200多人的小部队乘黎明时分,在镇江城中军陈良策的内应之下,一举夺取镇江城。镇江既下,南卫震动,宽甸、汤站、险山等堡都发生了暴动,驻守当地的后金军守将被汉人活捉。

毛文龙向王化贞报捷,王得报,飞传北京。狂喜之下,朝廷立即授毛文龙为广宁都司,兼副总兵,赏银200两。应毛文龙要求,王化贞请求朝廷速发援兵和饷银,乘势大举反攻。熹宗随即发布反攻命令。但熊廷弼对毛文龙袭取镇江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对此番大举反攻并不积极。因此,命令下达后,“援兵观望不前”[50],遂使这一部署化为泡影。

毛文龙袭取镇江令努尔哈赤十分震惊,特派他的八子皇太极、侄儿阿敏率3000人马赶往镇江弹压。明援兵不至,朝鲜又不敢出师支援,毛文龙坐守孤城,不堪后金进攻,镇江城得而复失。毛文龙于城陷前两天只身逃往朝鲜,皇太极率军入城,大肆屠杀城中百姓。

毛文龙退入朝鲜后,后金兵也追到了朝鲜境内,并要求朝鲜协助搜捕毛文龙。朝鲜坚持与明朝保持友好关系,极力保护毛文龙。之后,毛文龙在朝鲜虽未立足,但仍然组织避难辽人袭击后金军队。努尔哈赤将毛文龙视为心腹之患,不断派人秘密潜入朝鲜,探听毛文龙下落。不久,负责侦察毛文龙行踪的凤凰城守探明了毛文龙、陈良策住在朝鲜龙川。于是努尔哈赤再次致书朝鲜,威胁其国王,要他们将毛文龙等人逮捕送来,否则就派兵讨伐朝鲜。[51]朝鲜国王和群臣十分惧怕,但又不敢开罪明朝,便劝毛文龙离开朝鲜,“姑还广宁,待时出来”。但毛文龙却无意离开,朝鲜便只好任凭他留下来。后来后金一再恫吓朝鲜,朝鲜也是置之不理。[52]天启元年十二月十五日(1622年1月26日),数千后金兵渡过鸭绿江,奔袭龙川。毛文龙当时不在龙川,而是在距龙川90里的林畔馆。得知金兵来袭,毛文龙猝不及防,“脱冠服混兵士仅免”,[53]脱身南行到安州。后金兵进至郭山,没有搜到毛文龙,于是逢汉人便杀。据朝鲜统计,汉人男女被杀578人。[54]

毛文龙得到朝鲜的庇护,总算摆脱了后金的一再追捕。他着手组织军队,建立抗击后金以收复辽东的根据地。他先后在蛇浦、椴岛设寨,广泛招收汉人,吸引了很多逃难的辽民和商人前来居住。天启二年六月(1622年7月),为表彰毛文龙的功绩,明朝提升他为署都督佥事平辽总兵官。[55]同年十一月(1622年12月),毛文龙选择皮岛作为其大本营,迁居于此。接着,辽民“皆卷入岛中,接屋甚盛,作一都会,南京商船,来往如织”[56]。(www.xing528.com)

皮岛,朝鲜称椴岛、稷岛、南海岛,毛文龙来此,改名为云从岛。该岛位于西朝鲜湾北部,紧邻铁山半岛,其北部靠近鸭绿江入海口。岛东西长15里,南北宽10里。“岛中形势,回报东、西、南三面,只开一面。北向中有一峰特立,西向,都督开营于其下,村家罗络,谷中峰头大约三千余户。”[57]岛上有山,多峭壁,四面环海,易守难攻。由于它位于中国和朝鲜大陆之间,且跟辽东沿海岛屿距离颇近,利用海运,联络甚便,军事上互为声援,转饷运输也不受后金的威胁。因此,皮岛是个很理想的据守之所,毛文龙把他的总兵官府邸设于此岛,朝廷予以肯定,号“东江镇”。[58]皮岛原来很荒芜,毛文龙开府后,皮岛荒凉的局面迅速改观,辽民来投者“前后数十万口”。经过毛文龙等人的艰苦奋斗和朝鲜的有力支持,在后金的大后方建立了一个以恢复辽东为目标的根据地,为明朝在辽东沿海建设一道新的防线迈出了重要一步。

据出使朝鲜的特使梁之垣亲眼所见,截至天启二年十月(1622年11月),毛文龙仅有新旧辽兵号称四千,“多赤身徒手之残疲”。[59]没有衣服、军器、饷银,粮食也不足。毛文龙曾发出呼救,朝廷一些大臣也为之请命。早在三月间,兵部就决定从福建调水兵三千渡海驰援,但拖到七月还没有动静。后来熹宗皇帝亲自下旨催促,御史游士任才被迫发了官兵1500人去皮岛,以应付差事。[60]天启二年八月(1622年9月),平辽副总兵毛文龙向兵部上陈恢复辽东事宜,再次提出要给予旅顺军港的战略地位以足够重视。

此前,由于直隶、山东因分摊军饷问题闹翻后,旅顺军港被废弃。后来,清军向辽东进攻,旅顺因无兵把守,轻而易举就被占领,这使得经渤海向辽东运输军需物资的船只时常受到后金的袭击,给援辽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毛文龙建议重新夺取旅顺。具体方法是:从距旅顺以东300里的三山岛登陆,派经略标下练兵都司陈大韶以旅顺南游营游击职衔居之,率领辽兵2000人,战船60~70艘从三山岛出发,夺取旅顺,打通登州、天津和朝鲜之间的海上通道。为拱卫旅顺,另派两路水军策应:一路从三山岛以东200里的黄鹿岛出发,以辽兵2000人,战船50艘,由经略标下练兵都司王学易以旅顺北游营游击职衔居之,从岛入守金州;另一路从距长山岛以西50里的广鹿出发,以辽兵2000人,战船50艘,由经略劄委练兵游击宋鹏举以复州参将职衔居之,从岛入守复州。这样,复州、旅顺、金州构成三角防御阵形,可确保辽东登陆场不失。[61]此外,再派经略标下参谋都司刘可绅以海州参将职衔居之,率领辽兵2000人,战船50艘,防守长山岛;派经略劄委加衔都司林茂春以盖州备御职衔居之,率领辽兵1000人,战船20艘,入守小松岛;派巡抚劄委守备程以岫岩备御职衔居之,率领辽兵1000人,战船20艘,入守岫岩。[62]

为布置各岛兵力,毛文龙请求速发饷银30万两,并再挑选天津、登莱各处辽丁2万人,招募浙江精通火器者万余人。如果这一计划实现,则“奇正互用,首尾夹攻,岂特奴酋不敢窥山海,即河西不敢轻渡矣”[63]

毛文龙的计划是:自旅顺部署,缘辽东半岛东南沿海岛屿,直至鹿岛以东,共1000余里,分兵设防;再于旅顺南联登、莱、鹿岛,东联皮岛,形成一道严密的防线,退可守,进可攻,造成对后金背部的包围和进攻态势。而在山海关以东一线,作正面进攻,对后金腹背夹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后金兵力不足,经受不住同时进行的两线作战,特别是后金不习水战,没有战船,明军则占有明显优势,以此可以变被动为主动。

朝廷讨论了毛文龙的计划,但兵部认为:“文龙灭奴则不足,牵制则有余。”对他的请兵请饷要求,只是给予象征性的解决。熹宗准发帑银5万两,[64]直到十月(1622年11月),才派登州通判王一宁率兵3000人,携银5万两渡海增援毛文龙。[65]又过了一个月,在孙承宗的主持下,批准毛文龙所推荐的各岛将官提升新职,令其“分布各岛,各守汛地”[66]。明朝在辽东沿海的防线初步告成。

毛文龙在皮岛设军镇以后,在天启三四年间(1623—1624年)频繁向后金出击,甚至深入到它的腹地,搅得努尔哈赤不得安宁。他以多至二三百人,少则几十人的小股部队,到处袭击,使后金防不胜防。尽管每次袭击都被击退或主动撤离,但都给予了后金不同程度的杀伤,并扰乱了它的作战部署。毛文龙的军事行动,发挥了牵制后金的作用,受到朝廷的重视。天启三年二月(1623年3月),赐毛文龙尚方宝剑;四年十月(1624年11月),加封左都督,成为明朝在海上的一员封疆大吏。

显然,毛文龙部署的这条新防线比熊廷弼的“三方布置策”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它是“三方布置策”中对登莱防御的延伸和发展。问题是,明廷原则上同意毛文龙的布置,却不分拨足够的兵力和饷银,使得该防线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战略作用。这就难怪后来毛文龙为了生存,在皮岛大做走私生意。兵部所谓的军事家们显然重山海关,而轻视沿海岛屿防线,只把海岛和海军看成是一种牵制手段,而没有将其提升到恢复全辽的战略高度来看待。这不能不反映出明朝军事统帅和决策者的短视,而努尔哈赤也正是看透了明朝的这一意图,才敢于置辽东沿海的明朝海军于不顾,倾国中精锐两次大举西进。毛文龙则因朝廷不重视他的复辽计划,进而发展到对朝廷的失望,也渐渐丧失了与后金战斗的决心和勇气,当起了太平王。当后金军队大举向辽西进攻时,毛文龙除了缺乏作战勇气外,也确实限于兵力不足而没有对后金军队展开有效的牵制行动。这些主客观因素加在一起,使得后来督师蓟辽的袁崇焕对毛文龙的作风十分不满,而毛文龙也看不起这位书生,结果最后双方矛盾激化,毛文龙招致杀身之祸。毛文龙死后,辽东沿海的防线很快就从内部崩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