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音乐起源于人心生的分析介绍

音乐起源于人心生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汉代乐舞大凡音的产生,是出于人心。人的内心活动,是受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音乐的产生,包含了一个由自然之“声”到审美之“音”的转化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起源于人心的。既然音乐其本源乃在于人心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

音乐起源于人心生的分析介绍

【原文】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注释】

①方:这里指旋律、节拍。②干戚:武舞。干,盾牌。戚,斧子。羽旄:文舞。羽,雉羽,即山鸡的尾羽。旄,音máo,牦牛尾。③噍:音jiāo,声音急促。杀:音shài,疾,猛。④乐:音lè。⑤啴:音chǎn,宽绰貌。⑥厉:音高而急。⑦廉:端方。

【品读】

汉代乐舞

大凡音的产生,是出于人心。人的内心活动,是受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感受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心绪就会产生变化,并通过“声”表现出来。受外物影响产生的“声”并非一种,其中有同有异。同声相应,异声相杂,于是产生错综变化。这种错综变化依照特定的节律表现出来,就叫作“音”。排比音节而用乐器加以演奏,再加上盾牌、斧钺、雉尾、旄牛尾进行舞蹈,这就叫作“乐”。从艺术的角度而言,由“声”而“音”、由“音”而“乐”是一个音乐生成的过程。首先是因为人都有“血气心知之性”,都具有主观的内心情感。正因为人具有“血气心知之性”,一旦受到外物的刺激,便会产生喜、怒、哀、乐、庄、敬、淫、伤等种种情感;而情感一旦形成于中,就必然要表现于外。你激动时,大喊大叫,你悲痛时,大哭号啕,这就是“声”,是自然之声,但这种声不能给人美感,并不是艺术,别人不会欣赏你的大哭大叫。“声”必须有节奏的变化,要合乎旋律,要和谐,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才叫作“音”。所以说“声成文,谓之音”。“成文”就是合乎形式美的旋律。这种审美的“音”,加以舞蹈动作的表演,就成为“乐”。《毛诗序》也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于是“乐”这样一种综合艺术便应运而生了。音乐的产生,包含了一个由自然之“声”到审美之“音”的转化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起源于人心的。(www.xing528.com)

既然音乐其本源乃在于人心对于外界事物的感受。所以,人心有了悲哀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焦急而短促;人心有了快乐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宽裕而舒缓;人心有了喜悦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开朗而轻快;人心有了愤怒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粗犷而严厉;人心有了崇敬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正直而端方;人心有了爱慕的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温和而柔顺。这六种声音并非人们的内心原来就有,而是人们的内心受到外界事物影响才造成的。所谓“人心”,是指人的主观情感,《荀子·乐论》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荀子认为音乐的产生和人对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事情。人内在的“性术之变”,即内在思想感情的变化,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所以古代圣王十分注意能够影响人心的外界事物:用礼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乐来调和人们的性情,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做坏事。用礼、用乐、用政令、用刑罚,手段虽然不同,但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要统一民心而实现天下大治。

【扩展阅读】

导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主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修养的形成所要经过的几个阶段。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包成注云:“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皇侃《义疏》引(东晋)江熙:“览古人之志,可发起其志也。”可知“兴于诗”是从古人诗篇得到启发,引起向上之志的意思。因为在孔子看来,人的道德修养总是要从具体、感性的榜样学起,而《诗经》就提供许多这样的典范,使人的言行有了可靠的合乎礼义的依据。《诗经》本身作为文学作品,是以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出现的,自然成为道德修养最好的启蒙教材,因此孔子一再教育他的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正墙面而立”,则只向一隅,不及其余,所见所知有限,正是从修身必先学诗的角度来提出的。“立于礼”则是比“兴于诗”更深入的阶段,“礼”是贯穿于“仁”原则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它可以区别上下尊卑,使不同等级的人有与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论行为。从学习生动形象的《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实际上也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过程。不仅如此,孔子认为还要通过音乐的熏染,来改造自己的情性,使自己从内心深处就能自发地实践礼仪行为。无论是诗还是乐,孔子都把它们作为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对诗与道德修养的作用的强调和夸大与对诗的审美特征的忽略被后来的儒家文论家继承和发扬,形成了儒家文论的重要特色。(选自王汝梅等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