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心滇云》:彝诗源头活水,常青彝族文献研究成果

《文心滇云》:彝诗源头活水,常青彝族文献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罗曲、曾明、李平凡、王明贵、杨甫旺五同志团结协作,通过两年多时间努力完成的《彝族文献长诗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资助西部地区研究项目“彝文文献中的长诗研究”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彝族文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这决定了彝族传统文学研究的对象同样是以诗体形式为主。为此,课题组的同志们经过反复研究,最后把这部即将面世的著作命名为《彝族文献长诗研究》。

《文心滇云》:彝诗源头活水,常青彝族文献研究成果

由罗曲、曾明、李平凡、王明贵、杨甫旺五同志团结协作,通过两年多时间努力完成的《彝族文献长诗研究》是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资助西部地区研究项目“彝文文献中的长诗研究”的成果。这项课题在2008年2月通过验收结题,获得良好的评价。现在,他们将这一成果修改完善后交给出版社公开出版,并嘱我作序。我虽是彝族文学的门外汉,却属彝族文化的爱好者,故欣然同意作序推介。

改革开放以来,彝族文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仅在传统民间文艺的整理发掘方面,四川省先后有《勒俄特依》《玛牧特依》《妈妈的女儿》等出版面世;贵州的彝文文献翻译出版工作亦成绩很大,出版了《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夜郎史传》《支嘎阿鲁王》《支嘎阿鲁传》《阿诺楚》《漏卧鲁沟的婚礼》《彝族诗文论》《论彝诗体例》《论彝族诗歌》等大量文史著作和彝族古代文艺理论文献,引起文学界和文艺理论界的极大震动;云南出版的传统彝族文艺书籍为数可观,除了《阿诗玛》彝文文献翻译出版并流传到国外,《彝族叙事长诗选》《普帕米》《彝族爱情长诗选》《彝族阿哩》《赛玻嫫》《逃婚的姑娘》《彝族打歌调》以及其他一大批彝族文献也得到翻译出版;广西出版了《铜鼓王》这部著名的彝族英雄史诗和《开路经》等重要文献。这些都为彝族文学,特别是彝族传统文学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彝族古代文献的大量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彝族传统文学的研究工作也得到开展。由李力主编的《彝族文学史》,杨继忠、芮增瑞、左玉堂编著的《楚雄彝族文学简史》,沙玛拉毅主编的《彝族文学概论》,罗曲、李文华著的《彝族民间文艺概论》,王昌富著的《彝族妇女文学概说》,芮增瑞著的《彝族当代文学》,左玉堂主编的新版《彝族文学史》等相继问世,展示了彝族文学研究的强大实力。在专门研究方面,比较有影响的专著有王明贵著的《彝族三段诗研究》,巴嫫曲布嫫著的《鹰灵与诗魂》,黄建明著的《阿诗玛论析》,李云峰、李子贤、杨甫旺等的《“梅葛”的文化学解读》,洛边木果的《彝语母语文学创作研究》,陶学良的论文集《彝族文学杂俎》。其他一些专家学者也发表了大量有分量的论文。以上这些成果,有的对彝族文学做了系统的梳理,比较宏观;有的寻求一个新的视角,着重于其中的一个方面;有的做一个专题的深入研究,用力专精。总之,它们各有所长,成就了彝族文学研究的新气象,引起了世人的热切关注。

彝族传统文学除民间故事传说之外,无论是书面形式还是口碑形式,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文艺理论,都主要是诗体形式,而且以五言体为主。所以,著名的《彝族诗文论》中就指出,彝族的古代文学形式是“五言占九成,其余十之一”。这决定了彝族传统文学研究的对象同样是以诗体形式为主。可见,彝族传统诗体文学研究在彝族古代文学、研究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彝族传统诗歌的研究在彝族文学史上已有很长的历史。除了零星的研究,成系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等。其后,唐朝宋朝明清以来,亦不乏其人其作。但是,纵观古代彝族文艺理论家们的研究,皆重在对当时民间作品和文人创作总体情况做理论研究和概括。其理论有系统性、有深度,而不限于对某一个方面的研究分析。近年的诸多文学史论著作注重整个彝族文学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其他的专门研究则比较精专。这两个方面的研究方向都值得肯定,都做出了很大成绩。今后,还可以从系统性研究和精深性的研究中,开拓出一片新的领域,让彝族传统文学的某个突出方面以新的形式展现给世人。

《彝族文献长诗研究》课题走的是一条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作品分析相结合、地理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传统文学作品(长诗)研究与传统文艺理论(长诗)研究相结合的道路。这一研究能够在短时期内取得很大的成绩,与作者研究视野的开阔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不无关系。在这项研究中,五位专家发挥人员跨地域(一位在云南,两位在四川,两位在贵州)、跨行业(有大学教授,有研究所专家,有行政干部)的优势,集思广益,广泛收集彝族文献长诗文本,分工协作,连续作战,很快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

这部《彝族文献长诗研究》虽然没有标明是史论性著作,但通观全书,却有一种史论著作的严谨与厚重。全书从彝族文献长诗的文化地理、分布情况以及特点比较、长诗的内容与特点、长诗所涵蕴的民俗内涵及艺术特点、社会功能、以文字方式传播的长诗和以口碑方式传播的长诗比较等入手,对彝族文献长诗的当代价值等诸多方面展开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既富逻辑性,又有重点,既体现了全面性又突出了主题。仅就使用文献而言,许多长诗在这部研究著作中第一次与读者见面,其中的挖掘、搜罗、梳理工作相当广泛深入,体现了课题研究人员深邃开阔的学术眼光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通观全书,《彝族文献长诗研究》在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在研究的范围上取得了突破。这个课题最早是以“彝文文献中的长诗研究”为框架申报国家课题的。然而,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发现了许多有价值而又没有被以往的文学史论著述注意到的作品。这些作品虽然不是彝文文献,但为避免遗珠之憾,他们还是把这些新发现纳入了研究之中,从而使原来的“彝文文献中的长诗”扩大到了“彝族文献中的长诗”。这一突破和超越的意义在于这些文献不但包含了已有的彝族文字文献,还包含了被翻译为汉文的彝族文献;不但包含了彝、汉文古老彝族文献,还包含了口碑文献转变为文字文献的长诗;不但包含了被译成汉文的彝文文献,还包含了汉文献译成的彝文文献。为此,课题组的同志们经过反复研究,最后把这部即将面世的著作命名为《彝族文献长诗研究》。这不只是一个书名的改变,而是让我们从中探察到了研究者如何从研究工作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前进的足迹;二是在彝族英雄史诗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20世纪80年代,一些专家由于所占有的材料有限,在仅仅研究了《西南彝志选》之后就曾做出彝族没有成熟的英雄史诗这一结论。《彝族文献长诗研究》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认为彝族不但有成熟的英雄史诗,而且这些英雄史诗自成序列。它们有的叙写彝族原始社会的英雄人物,如支嘎阿鲁王;有的叙写彝族奴隶社会时代的英雄人物,如夜郎王;有的叙写彝族封建农奴制社会的英雄人物,如俄索折怒王;有的叙写彝族从原始社会直到近代社会的整个历史序列的英雄人物的群像,如一系列的铜鼓王;有的还叙写了没落英雄形象,如戈阿娄;等等。这些英雄史诗所刻画和描述的是一个完整而丰富多彩的彝族英雄人物画廊。可以说,单是《支嘎阿鲁王》《支嘎阿鲁传》《夜郎史传》《益那悲歌》《俄索折怒王》《铜鼓王》这一部部响当当的作品,就足以推翻彝族没有成熟的英雄史诗的观点了。《彝族文献长诗研究》在英雄史诗研究方面取得突破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它对所有彝族文献中关于英雄史诗的成分都给予足够的关注分析,素描出一个彝族英雄史诗中的英雄“成长”谱系,即童年时代的英雄,少年时代的英雄,准英雄时代的英雄和成熟为王的英雄。这一研究方法,可以说是本书的一个独有亮点;三是把彝族古代文艺理论长诗一并纳入到该研究之中。20世纪80年代,彝族的十二部古代文艺理论著作被发现并翻译出版,曾轰动了民间文艺界和文艺理论界。对此,民间文艺大家贾芝、刘魁立、刘锡诚等曾纷纷撰文予以称赞。其后,巴嫫曲布嫫以这些文艺理论为对象完成了专著《鹰灵与诗魂》。现在,《彝族文献长诗研究》又另辟蹊径,从“彝族古代诗学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基本上厘清了彝族古代文艺理论发展的脉络,并对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中提出的一些重要范畴进行梳理,注重“诗学史”的史性渊源、继承、发展等特点,让读者清楚地看到彝族古代文艺理论的发展轨迹;四是突破了彝族传统文献框架,把用彝文翻译的汉文献纳入到研究范围。就以彝文翻译为汉文的文本收集和研究而言,张纯德、朱崇先、聂鲁、杨玉芝等学者曾经发表过一些成果。这次,《彝族文献长诗研究》课题组将此亦纳入研究范围之中,突破了专门研究彝族文献长诗的局限性,让读者从另外一个全新的视角了解到彝族古代传统文学系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了解到彝族传统文学与汉族文学的相互交流与促进。(www.xing528.com)

在此还要指出的是,从文献的生产与传播的角度看,本成果所研究的对象相当于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而本成果相当于二次文献及三次文献。二、三次文献的作用是对大量分散、零乱、无序的一次文献做了整理、浓缩、提炼,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科学体系进行了编排存贮,使之系统化,以便于检索利用、为社会服务。所以,本成果不但从某种角度上对彝族传统文学遗产起到了保存作用,同时也为学界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彝族的传统文学遗产资源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彝族文献长诗研究》是一部彝族传统文学研究的重要著作。研究彝族文学,离不开对彝族诗体文学的研究。研究彝族传统文学,更是离不开彝族传统诗体文学中的长诗研究。研究好彝族传统长诗,彝族传统文学的主要面貌也就一清二楚,写好彝族文学史也就有了扎实的基础。当然,如果从整个彝族文学史的大视野考察,《彝族文献长诗研究》存在彝族创世史诗(有的称为原始性史诗或者活态史诗)研究不足的缺憾。不过,这只属于“维纳斯断臂”,而不是“巴特农神庙的残缺”。其总体瑕不掩瑜,仍不失为近年来彝族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

我知道,《彝族文献长诗》是彝族文学在新世纪继续繁荣发展的源头活水,《彝族文献长诗研究》亦将是彝族文学研究在新时代走向成熟、兴旺的源头活水,因为它已经树立了一种典范,进入了一种境界,达到了一种高度。

(此文与罗焰合写)

2008年5月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