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心滇云:滇云读本丛书编纂方案

文心滇云:滇云读本丛书编纂方案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滇云读本”丛书目的之一是经典文本的再次传播,比如王癉的《滇池赋》。“滇云读本”丛书分云南各区(县)各一本,共计130本。

文心滇云:滇云读本丛书编纂方案

一、丛书名

丛书命名为“滇云读本”丛书(以下简称“丛书”),滇云特指云南地域,并以其为文化界限,强调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讲滇云的“独具性”之时,也强调中华文化的“共性”。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应当重构全球化语境下的地方性知识

“丛书”将通过普及云南文化,让许多人重新认识云南、认识自己、认识传统,我们希望“丛书”成为与国际对话的一个文本。

二、定 性

“丛书”以史为纲、以文为眼,从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和形态各异的现代出版物中,精选关于云南的著名的、经典的文献,采用文本解读、文化阐释的方式,用全新的学术视觉和叙述方式展现云南,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深入了解云南、认识云南、热爱云南。

“丛书”为读者提供正确、全面、系统、立体而又生动的读物,在较小的篇幅里展现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地理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及其悠久的历史,让经典进入社会,为云南的文化大省、民族大省、旅游大省建设注入活力和提供文本支持。

三、定 位

文本雅俗共赏,带有普及性,适合各个层次的阅读者。

四、规 模

云南各区(县)一本,共130本。

五、编纂原则

(一)价值原则

入选文章和作者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忠于历史和事实。

从历史文献、材料中找到人们关注的焦点、兴趣点,对人们尚存疑虑的问题予以探析、解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坚持客观、公正、全面、准确。

(二)经典原则

1.权威性。文本要能表述某一个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能反映出当时云南各民族在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主要以正史、碑记和考古材料为主,如《史记·西南夷列传》《大爨碑》《小爨碑》《南诏德化碑》等等。

2.经典性。同样的事件、同样的地方、同样的题材,可能有许多人写过,比如昆明西山,包括徐霞客、杨慎在内的许多大家都写过,要选取最著名、流传最广、最经典的一篇。

3.再造经典。一些文本,由于种种原因,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其有成为经典文本的可能性。“滇云读本”丛书目的之一是经典文本的再次传播,比如王癉的《滇池赋》。

4.入选文本要以古今中外名人为主,一些云南名人,可能他的名篇并非写云南,但其有写云南的文本,不应该忽视,如杨一清的《拱华楼》。

5.入选文本以版本最好的为准,对不同版本辅之校勘校定,使其文字准确精到。

(三)时间原则

入选文本创作时间以1949年前为主;入选文章作者以过世的为主;作者在世但享有世界声誉,写的又是云南相关往事(记忆),可入选,比如何炳棣《读书阅史六十年》中有大量的西南联大故事;一些文章,在1949年后产生重大影响,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和艺术情怀,可适量入选(比例不得超过全书的20%),比如杨朔的《茶花赋》;一些文章,属于云南本地作者创作,表达的是对云南的赞美与热爱,并产生过一定影响,无论作者是否过世,均可入选,比如周善甫的《春城赋》,彭荆风的《驿路梨花》,赵仲牧的《青云街》,等等。

(四)语言文字原则

入选文本必须是汉语言文字创作的作品(同时也可选一些汉文翻译较好的少数民族作品和外语翻译作品),不限于诗歌、散文、辞赋、碑刻、游记等等题材。

(五)文本示例(后附)

(六)字数原则

“丛书”每本以20万字以内最佳。

六、结 构

(一)区域构成。“滇云读本”丛书分云南各区(县)各一本,共计130本。

(二)题材构成。以政论、考古、碑刻、诗歌、散文、辞赋、游记为主,但不限于此类题材。

(三)形式构成。图文并茂,文图兼美,既形象表达文字所传达信息,又美化版面,但图的比例不超过书的30%。

(四)文档构成。单篇文本由标题、作者、作者年代、文本主体、来源、作者介绍、注解、延伸阅读部分组成。注解部分,考虑到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不采用传统注释方式,而是采用页后注。这点,需要在排版的时候特别注意,文本主体排中间,注释排两边。(排版示例会另外出具文件)

延伸阅读部分,是编纂者的选文的意图所在,通过较小的篇幅,可以交代作品创作背景、时代特征,也可以发挥其历史价值、意义,亦可从审美角度谈论其文辞。(www.xing528.com)

(五)每本书的章节,根据实际情况各自安排。

七、时间安排

每本书安排一年半周期,半年时间内提供初稿,半年时间初步完成终稿,半年时间审稿。

目前已经完成创作的读本有《昆明读本》《怒江读本》《剑川读本》《维西读本》《师宗读本》《曲靖读本》《云南读本》。

八、出版制作印刷

每本书由云南人民出版社首印10000册,封面采用250g亮彩纸单面四色印刷,内页采用80g轻质纸双面彩色印刷,分硬壳精装和锁线胶装两部分装订制作,页码规格为国标正度16开尺寸。

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研究中心

“滇云读本”丛书编纂筹备工作组

2011年4月8日

附件:

单篇文本由标题、作者、作者年代、文本主体、来源、作者介绍、注解、延伸阅读部分组成。注解部分,考虑到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不采用传统注释方式,而是采用页后注。这点,需要在排版的时候特别注意,文本主体排中间,注释排两边。(排版示例会另外出具文件)

延伸阅读部分,是编纂者的选文的意图所在,通过较小的篇幅,可以交代作品创作背景、时代特征,也可以发挥其历史价值、意义,亦可从审美角度谈论其文辞。

滇池赋

王 癉(元)

晋宁之北,中庆阳一碧万顷,渺渺茫茫。控滇阳而蘸西山,瞰龟城而吞盘江。阴风澄兮不惊,玻璃莹兮空明。晴晖澹苍凉之景,渔翁作腪乃之声。蛟鼍载出而载没,鱼龙或变而或腾。岸芷兮馥馥,汀兰兮青青。粤穷其源,合众派而为;爰究其流,乃自西而之东。不假乎冯夷之力,不劳乎神禹之功;自混沌之肇判,经螳川而朝宗。电光之迅兮,不足以彷其急;雷声之轰兮,未足以拟其雄。此滇池气象之宏伟,难以言语而形容者也。

予归自于神州,寻旧庐与林丘;怀往日之壮游,泛孤艇于中流。薄雾兮乍,轻烟兮初收,晴光兮浴日,爽气兮横秋。川源渺兮莽苍,江山郁兮绸缪。鸿雁集于沙渚,凫?翔于汀州。睹景物之萧萧,纵一叶之悠悠。少焉,雪波兮凌空,霜涛兮叠重;当上下之天光,接灏气之鸿蒙。叹濯缨之靡暇,乃系缆于岩从;发长啸于云端,寄尘迹于躪騰。探华亭之幽趣,登太华之层峰;览黔南之胜概,指八景之陈踪。碧鸡峭拔而岌辀,金马逶迤而玲珑;玉案峨峨而耸翠,商山隐隐而攒穹。五华钟造化之秀,三市当闾阎之冲;双塔挺擎天之势,一桥横贯日之虹。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船风屯于城垠,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

迨我元之统治兮,极覆载而咸宾;矧云南之辽远兮,久沾被于皇恩。惟朝贡之是勤兮,犀象接迹而鈔鈔。如此池之襚海兮,亘昼夜之靡停。因而歌曰:万派朝宗兮海宇穹窿,神圣膺运兮车书大同。

(选自陈文编《景泰云南图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介绍

王癉(1285—1354年),白族,字彦高,号止庵,生于昆明。其父王惠是云南较早接受中原文化的人,曾带王癉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建文庙,宣传儒家教育。王癉曾任云南儒学提举,主管云南全省儒学教育,在云南各地推广中原文化,后任曲靖宣慰使司宣慰副使,官阶正四品。

注 解

中庆,即昆明。1253年,元朝大军渡过金沙江,攻下了大理国。云南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1271年,元朝在云南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行省制度。至1274年赛典赤·赡思丁出任中书省平章政事主政云南。赛典赤将云南行省的政治统治中心由大理迁到了滇池之畔的鄯阐,并改名为中庆(今昆明城)。

滇阳,云南昆阳州,即今昆明市晋宁县。

龟城,即昆明城。因形状似龟而称为龟城。鼍,扬子鳄

,水流会合的地方。躪騰,亦作“躪”。山谷深大貌。亦指空旷的山谷。冯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螳川,即螳螂川,金沙江的上流,是滇池之唯一出口。朝宗,比喻小水流注大水。延伸为下属见长官,小国归大国。?,海鸥。岌案,高峻貌。商山,在今天云南民族大学一带。闾阎,市民。矧,况且,何况。鈔鈔,众多的样子。膺运,承受期运。古指受天命为帝王,现在也做好运。

延伸阅读

王癉因为他的民族身份问题受到关注,《滇池赋》被当作有元一代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的先声之作,王癉也被称为云南文化自觉的代表人物。邓麟甚至说,王癉“文沿韩柳,诗追李杜,丕变南风,齐至于鲁”。王癉为元代滇人之翘楚,其《滇池赋》,虽是赋体,却少有典故,读来朗朗上口,几百年后阅读也没有太多障碍。以一方之风物美景,一方之努力营造,传达一方之精神情绪,美与爱融为一体,读来铿锵有力,实为滇中瑰宝。

现有资料看来,《滇池赋》算是云南本地文人最先系统描写昆明风景名胜的作品,人们把王癉描述的景观即“碧鸡、金马、玉案、商山、五华、三市、双塔、一桥”称之为“元代昆明八景”,也有人加上“云津聚艘”和“城垠屯船”,成为“昆明十景”。之后昆明景观吟唱,大凡都以此为出发点。今天,“昆明八景”依然是许多人流连之地。

“八景”之说,来源于北宋宋迪创作的山水画潇湘八景》,后世多以“八景”为题进行创作,方志书引入“八景”,遂成为志书一大特色。

方国瑜为《王癉父子墓碑》写概说时说,“元代滇人碑传文字,所知仅王惠、王癉二碑”。方国瑜分析,这可能与他们出身世家,又有官职有关。王癉父子所到之处,配合政府推广新政,儒化边民。

王氏父子这种文化自觉、身份认同从元代开始,就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为王惠撰写碑文的李源道特别交代,王惠临终遗言说,他死后葬礼需按汉制,而不从焚人传统。赛典赤主政云南后,改焚人火葬传统为棺木土葬,当时为新风尚,王氏家族本是焚人(白人)望族,弃自己传统而选自另一传统,有王化之道大背景,也为云南文化风俗的转变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

王惠去世时,王癉37岁,子承父命。王癉曾任仁德府(今寻甸仁德镇)儒学教授,那正是王惠办文庙传儒学的地方。王癉政绩与文学都很突出,与他好学有关。他初学于杨贤,后向张子元学经,向仲礼学诗,向李源道学文。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先后出任大理、中庆路学政,仁德府儒学教授、临安知事,威楚路军民总管府经历,云南诸路儒学提举等职,足迹可谓遍布当时整个云南,对云南汉化教育的推广做了很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