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通史:先秦时期史官制度建立及其积极意义

甘肃通史:先秦时期史官制度建立及其积极意义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是说,秦国建立史官制度后,国民素质获得了整体性提高,国家对社会、对民众的管理,收到了显著成效。他较早地认识到史官制度对于强化政权的积极意义,认识到以文字形式保存往昔记忆的必要性。

甘肃通史:先秦时期史官制度建立及其积极意义

二、建立史官制度

1.史官制度的意义

在开展对戎斗争、不断开拓国域的同时,秦国在政权建设方面,也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其中包括史官制度的建立。《秦本纪》称,文公十三年(前753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化之”。史官文化华夏文明的一大特色,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统治集团所倡导,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史官文化由巫祝文化脱胎而出,其原生形态鲜明地保留着神秘主义宗旨,即沟通天意与人事,知天命,正人治。诚如刘师培先生所言:“三代之时,称天而治。天事人事,相为表里。天人之学,史实司之。”(5)晚至汉代,天文历象、巫祝卜占,仍集于史官一身。前文强调过,崇奉神秘主义是秦文化的重要传统,巫祝在秦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一直占据突出地位。史官的设置,是巫祝文化发展的结果,是国家机器规模化、细密化的产物,也是文明进程中的一大进步。从巫祝理念中抽象出来的“天人感应”学说,此时只为统治集团施政提供参考原则,而不再直接主导政治决策。史官文化的思考重心已转向人事,转向对往昔群体经历的研究和总结,从而逐渐淡化了对天象、天意的探求。

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史官制度的建立,不仅标志着政权体制运行的正常和平稳,标志着执政阶层对族统、君统及文化传统重要性的认识高度,也显示出该国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向,显示出该国社会意识形态与华夏文明主流的融合。从社会作用的角度说,史官制度有助于统治者历史责任感的形成,有助于国家政策的规范化和义理化。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史官职业从一开始就具崇尚善恶必书的“直笔”精神,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国君的品行和作为是一种监督、制约。此外,由于史官经常处在国君身边,很自然地承担了随时接受国君咨询、经常为国君出谋画策的任务。此时史官往往立足于历史经验与时势发展的大局表态,其意见一般是较为明智且具有积极意义的。以上种种都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所以,史官制度存在与否,决不单纯是文化领域的事情,它关系到贵族政治思想的成熟,关系到政权内部机制的完善,并进而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司马迁也是全方位看待这个问题的,在“初有史以纪事”一语后,紧接一句“民多化之”。这就是说,秦国建立史官制度后,国民素质获得了整体性提高,国家对社会、对民众的管理,收到了显著成效。(www.xing528.com)

2.《秦记》的价值

秦文公设置史官,秦国历史由此开始了正规的纪年叙事,时间要比被认为文化最先进的鲁国国史《春秋》纪事,早了30多年。当然,不能因此就说秦国文化发展水平高于鲁国,但至少显示了秦文公的远见卓识。他较早地认识到史官制度对于强化政权的积极意义,认识到以文字形式保存往昔记忆的必要性。

秦国第一位史官是史敦,由他开始书写的国史被称作《秦记》。据司马迁称,《秦记》是秦王朝焚书运动中惟一被保留下来的历史著作:“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司马迁痛惜诸史之不存,也庆幸还有一部《秦记》存在,虽“其文略不具”,但毕竟是一部可靠的原始资料。他写《史记》就很受益于这部《秦记》,其《六国年表》全赖《秦记》而成:“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6)至于《史记》中的秦史部分,更因有《秦记》的素材而特别丰实,此亦史学界所公认。明代归有光评论说:“《史记》五帝、三代本纪零碎。秦纪便好,盖秦原有史,故文字佳。”(7)《史纪·秦始皇本纪》后附秦历代国君的生卒年、在位年、居地、葬地以及重大史事,也被古今学者视为“皆当据《秦记》为说”。《秦记》虽未传世,但其在我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