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国秦长城:里程碑节点,劳动人民的力量与智慧

战国秦长城:里程碑节点,劳动人民的力量与智慧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明确了秦国北方和西方的疆域战国秦长城的另一层意义,是明确显示了秦国在北方和西北方的疆域界限。这决定了战国秦长城是中国疆域沿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节点。3.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战国秦长城工程的伟大,举世公认。

战国秦长城:里程碑节点,劳动人民的力量与智慧

三、战国长城的意义

1.对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

战国秦长城的积极意义是很明显的,它首先起到了守护秦国北方、西北方边域的作用,保卫了人民大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阻止了牧猎部族的掠夺,避免了同牧猎部族战争的频繁爆发。这无疑有利于秦国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同时也解除了秦国统一战争的后顾之忧。

先秦时代,我国北方和西北方地区牧猎文化圈与农耕文化圈的彼消此长,是历史演进的必然规律。进入春秋以后,随着秦国对境内及接邻牧猎部族的相继征服,随着秦国对边域地带控制的不断强化,农耕区的范围在逐步向外扩延。许多本属牧猎部族活动的区域,开始向农业聚落形态转化。这些地区的农耕经济正处于发育期,基础比较脆弱,更难以经受牧猎部族的侵扰和攻掠。审视甘肃境内的战国秦长城可知,它的大致走向明显是护卫渭水和泾水北部支流的水系,那些河谷地带正是新开拓的农耕区。长城在牧猎文化圈与农耕文化圈之间划了一条具体的界限,这条界限实际上也是新辟农耕区的生命线

不止如此。秦国北部、西北部边域农业,赖长城的庇护而发育成长;长城内纵深地区的社会生活,也因长城防线的坚固而安定昌盛。泾、渭二水的中、下游,不但是大地湾文化的诞生地,而且是文明前夜崛起的炎、黄两大部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这一带的粟麦文化曾长时期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是周、秦社会繁荣兴旺的基础。没有长城的护卫,泾、渭中下游地区很难逃脱被牧猎部族铁骑蹂躏的命运。从这个角度说,战国秦长城保卫的不仅仅是秦国的边域,也守护了华夏文明。

2.明确了秦国北方和西方的疆域

战国秦长城的另一层意义,是明确显示了秦国在北方和西北方的疆域界限。自春秋初年以来,嬴秦的势力范围一直在不断扩展。其国域的东境,因先是与晋后来与魏以及楚多次交锋,史载比较清晰;而其国域的北部与西部,则始终罕有具体的地望标示。我们只知道穆公时代曾服戎益国,开地千里;晚至昭王时代,灭掉最后的戎国义渠,境内遍设郡县。但国域展延至何地,仍然含混难明。长城的修筑,使战国后期秦在北方和西方的疆域,顿然明朗化。长城将陇山隔离的陇东、陇西都圈在其内,把当时行政建制所能管理的地区,都纳入国家保护范围,最大限度地划定了秦国北方和西方的国域界限,使我们对那个历史阶段牧猎文化圈同农耕文化圈的交切线,有了具体而明确的认知。而且,由于秦是列国中最靠西的国家,而中国的统一又是由秦国完成的,所以,秦国西部的疆界,实际上也就是那时纳入中国行政建制的西部疆界。这决定了战国秦长城是中国疆域沿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节点。

3.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战国秦长城工程的伟大,举世公认。前文略述了长城及其附属设施的规模和技术难度,所依据的仅仅是一些残存遗迹和不完整的数字,其实际工程的浩繁与技术含量,会令人难以想象。这样的工程须动员、组织一支庞大而优秀的施工队伍,他们不仅能胜任高强度的劳作,而且要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还须拥有协同操作的技术和经验。仅以甘肃境内的长城而言,长达750多公里,墙体基宽8米(高度不明,以残高推估,至少应在5米以上),这需要完成多少土方?而且还须层层夯实。何况,如前所述,长城跨越无数沟壑峭壁,垒、填、削、堑因地而变,任务艰巨而施工环境险恶,劳作者所投入的体力、心血乃至生命,是可想而知的。没有人会否认,战国秦长城和后来的万里长城一样,凝聚着劳动人民的力量和智慧。修筑长城的是一个伟大的群体,长城之所以被世界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就因为它昭示着一种以群体力量和智慧为灵魂的坚不可摧的精神。

4.修筑长城的反面影响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长城的修筑,在彰显其守卫边域安宁、维护社会发展这一光辉功业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秦国社会为此付出的惨重代价。大量人员、物资的长时期征调,不仅会削弱国力,更要影响生产的进行。成年累月的繁重劳作和艰苦生活,对服役人来说无疑是噩梦般的灾难,许多役夫惨死于城边,给社会造成无数悲剧。立足于此,说长城浸透着庶民大众的血汗和泪水,铺垫着役夫的累累白骨,也决不为过。这必然加剧阶级矛盾,潜伏着深层次的社会危机。

长城以强固的军事防线形式,在牧猎文化圈和农耕文化圈之间作了硬性隔断。虽然避免或减少了一些战争,但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滞了农业居民同牧猎部族的交往,加深了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强势政权同边域民族的对立,从而延缓了民族融合的进程。那种基于高度评价长城积极意义的需要,而否定其反面影响,甚至把长城誉之为“中华民族形成的纽带”的看法,是违背唯物史观的,并不可取。长城毕竟是横亘在我国北方两大文化圈之间的一道军事防线,不论从修筑目的还是从实际功用来看,长城都是民族冲突的产物,无论如何也难以把它说成是民族融合的标志。在战国秦长城基础上延展、开拓、完善起来的秦代万里长城,曾长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块发人深省的警示碑,一条语意沉重的注脚。长城阐释着民族问题在华夏文明进程中的突出地位,并影响着历代王朝在民族问题上的军事思路。长城在这个层面上表现出的消极因素,是最不容易被觉察的。

【注释】
(www.xing528.com)

(1)先秦战车与步兵的配置比例,文献记载颇不一致,有一车配10人、30多人、70多人等若干说法。实际情况可能是本无通制,因国、因时而异。此采杨宽先生之说,见其《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5页。

(2)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85~286页。

(3)《通典》卷149《兵》二。

(4)《史记·匈奴列传》。

(5)彭曦:《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75页。

(6)顾颉刚:《史林杂识初编》,中华书局,2005年,第77~78页。

(7)如郭厚安、陈守忠主编的《甘肃古代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年),马建华、张力华著的《长城》(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年),刘光华主编的《西北通史》第1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均主张秦长城西端起于今甘肃临洮县新添乡三十里墩的杀王坡上。

(8)刘光华主编:《西北通史》第1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2页。

(9)也有学者认为原始起点可能还要沿洮水河谷再向南伸延一段。参见彭曦《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第259~260页,侯丕勋《历代经略西北边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52页。

(10)本节有关战国秦长城的路线长度,主要参考彭曦《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一书,所附地图也采自该书。

(11)侯丕勋:《历代经略西北边疆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第40页。

(12)彭曦:《战国秦长城考察与研究》,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27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