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建筑之谜:天一阁与乾隆皇帝的关系

中国建筑之谜:天一阁与乾隆皇帝的关系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天一阁建于明朝。55岁致仕归里后于宅东月湖深处今天一阁址,构楼六间以为藏书之所。天一阁在全国出名,的确和乾隆皇帝有关。乾隆在《文源阁记》称天一阁“阁之间数及梁柱宽长尺寸皆有精义,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其实天一阁书楼的结构并无特殊地方。一些专家指出天一阁这样的设计适合南方的潮湿天气。天一阁能够长久存世,实是人为,并非“天一生水”产生神效。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

中国建筑之谜:天一阁与乾隆皇帝的关系

浙江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坐落在宁波市月湖之滨,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3个家族图书馆之一。这座藏书楼的建筑有哪些重要的特点呢?

天一阁建于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前后,兵部右侍郎范钦建造。范钦一生爱书成癖,早年在各地任官期间,每到一地就留心搜集当地古籍,遇孤本难以买到就雇人抄录,经、史、子、集兼收并蓄,特别注意当代地方志。55岁致仕归里后于宅东月湖深处今天一阁址,构楼六间以为藏书之所。书楼建筑年份,史无确记,据清康熙年间鄞县学者李邺嗣《甬上耆旧诗·范大澈传》云:“初,仲父钦归里,起天一阁,藏书极盛。”范钦归里在明嘉靖三十九年。又据乾隆在《文源阁记》所记:“藏书之家颇多,而必以浙之范氏天一阁为巨擘。因辑四库全书取其阁式,以构庋贮之所,既图以来,乃知其阁建自明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据此,建阁年份应为范钦归里后的1561年至1566年之间。

天一阁

康熙四年(1665)范钦重孙范文光,绕池砌叠假山,筑亭架桥,栽花植竹,假山堆福禄寿三字形,垒九狮一象姿,面积虽小,相当精巧,使之颇具江南园林的风貌。1933年,地方人士筹款重修时,又把宁波孔庙的尊经阁,连同当地保存下来的一批历代碑刻,迁建天一阁后院,称为明州碑林

那么这个藏书楼为什么叫天一阁呢?

范钦的书室原名“东明草堂”,也称“一吾庐”。他鉴于很多藏书楼毁于大火的教训,心中想的是书楼一定要防火,遂萌生起个能避火禳灾的名字。相传有次他在阅览所藏碑帖时偶然检得唐代画圣吴道子龙虎山天一池记拓本,经查考系出于元代揭傒斯手笔,又对照碑阴考证“天一”两字,乃出于汉朝郑玄注《易经》注释:“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由于“天一”生水后能以水制火,故书楼取名为天一阁,水池为天一池。之所以叫阁,因为书楼是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书楼为重檐硬山式建筑,楼上为一大通间,中间用书橱分隔,合“天一”之意,楼下六间,含“地六”之义。阁的统间向南,空气流通。在阁前还开凿一池以防火,巧与月湖地下水相潜通,常年不干,名为天一池。

据说乾隆时修《四库全书》将成,他让全国的藏书楼都仿天一阁的建筑特点。此事是否是真?如果真有此事,那么天一阁的建筑有什么特点呢?(www.xing528.com)

天一阁在全国出名,的确和乾隆皇帝有关。乾隆纂修《四库全书》时,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呈藏书638种,有功受到嘉奖。乾隆皇帝还特遣杭州织造寅著考察天一阁结构,丈量尺寸,开列书架排列奏报。寅著查后奏称:“天一阁在范氏宅东,坐北朝南,左右为恒,前后檐上下俱设窗门,其梁柱俱用松杉等木,共六间,西偏一间安设楼梯,东偏一间,以近墙壁,恐受湿气,并不贮书……阁前凿池,……阁用六间,取‘地六成之’之意,是以高下深广及书橱数日俱含六数。”乾隆在《文源阁记》称天一阁“阁之间数及梁柱宽长尺寸皆有精义,盖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后来各地建造的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源、文渊、文津、文溯、文汇、文澜、文宗七阁皆仿此式样,于是天一阁享名全国。

其实天一阁书楼的结构并无特殊地方。楼上的通间大致上是用于存贮图书。这种大空间用于藏书,主要是为了方便管理。楼主还特别设计了书橱,用书橱将大通间有效地划开,使整个楼上分隔得井井有条。楼下6间的布局,由于史料的缺乏,很难查实其具体的安排,根据现实情况猜测,作为接待、内部工作和管理之用的可能性很大。1933年,北平图书馆编辑委员、故宫博物馆专门委员赵万里撰《重整范氏天一阁藏书记》中说:“细察图的建筑方式和其他宁波住宅并无多少不同之点。”视为神秘的天一阁楼上宝书楼,据冯贞群《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十卷》附四的照片和书橱字排列示意图注文说:阁之中左室,室列橱五,专藏《图书集成》,橱门画双龙,尊赐书也,下置英石以避潮湿,前设案一椅一,他室无之。阁中凡十二橱,橱用杉木,日恭、月义、星让、辰智八橱,两面开门,每橱界而为五,双门锁焉,书夹芸草以除蠹鱼,橱安英石以避潮湿。图中所列橱名为:龙、日、月、星、辰、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宫、商、徵、角、羽,分为4组,以橱隔为4室,每组5橱。东侧有壁隔为一室,西为梯间亦有壁隔。“宝书藏”匾额系前郡守王原相于明隆庆五年(1571)立。“宝书藏”匾下龙橱,旁悬两联,一是“书城钜观,人间罕睹”,另一是“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系清代桐城姚伯昂撰书,后毁,复由屠继烈书题。

一些专家指出天一阁这样的设计适合南方的潮湿天气。楼上藏书处为一大通间,中间用书橱隔而为六,书橱又两面开门,主要是因为江南梅雨季节,可密闭门户,以防潮气侵入。

明清以来江南有很多藏书楼,但都不见了踪影,而天一阁历400余年至今岿然独存,曾引起人们的种种猜测。一些专家认为天一阁虽是一座普通的木结构建筑,但它能长久地保存下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书楼与生活区相距较远,藏书楼建成园林式。天一阁周围古木苍天,鸟语花香,阁前的天一池内清水滢滢,实际上这一优雅的书香气氛在建阁初就由楼主范钦精心设计。乾隆三年(1738),全祖望在《天一阁碑目记》中就指出:“阁之初建也,凿一池于其下,环植竹木……”由此可见建阁时,挖池蓄水、绿化环境在范钦时就全部设计在内。二是有严格的防火措施,任何情况下不得将火种带进书楼。三是阁内有水池,以便不时之需。四是阁之两旁有较高墙垣,以防邻居失火延烧。天一阁能够长久存世,实是人为,并非“天一生水”产生神效。

当然,能够使天一阁保存下来的原因还有很多,与范钦制订的一些规定也有关系。如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清康熙十二年(1763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才有幸成为外姓人登阁第一人!如天一阁对子孙无故入阁、私领亲友入阁和擅将图书借出外房及他姓均立有明确的罚规。据记载,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聪明才女,为求得登阁读书的机会,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偿了,但万万没想到,已成了范家媳妇的她还是不能登楼看书。因为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她郁郁含恨而终,遗命夫君将她葬于阁边,愿以芳魂与书作伴,了却她另一种“青灯黄卷”的夙愿。这一悲剧足以说明天一阁藏书制度的严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