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秘中国建筑之谜的介绍

揭秘中国建筑之谜的介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莫高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5层,最高处达50米。敦煌莫高窟的岩石在地质上属于第四系酒泉砾岩,并夹有砂岩,岩性变化很大,交错层理发育,上部为泥质胶结,下部为钙质胶结。敦煌地处戈壁腹地,为使洞窟免遭风沙侵蚀,古人将莫高窟选择修建在鸣沙山砂砾岩上,坐西朝东,与东面的三危山隔河相望。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

揭秘中国建筑之谜的介绍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莫高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5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最大的石窟达268平方米,小窟只能伸头进去看。最大的96号窟,洞高40米,近似9层楼高,外修门楼、回廊。各窟的塑像,最大的一尊坐像高达33米,小者高不盈尺。

敦煌石窟的建造者是谁?建造这些石窟所需时间多长?这些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心中的疑问。一些敦煌学研究专家通过研究敦煌壁画的题记和敦煌文书及其他文献,初步找到了明确的答案。

他们的研究表明,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一位法名乐僔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形状似千佛群像,感悟到这里是佛地圣山,便雇了工匠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其实金光是黯红色山岩在夕阳下的反射,佛像是乐僔的幻觉

不久,法良禅师从东方来到三危山,朝拜乐僔凿的佛窟后,也在旁边凿了第二窟。当三危山出现群佛幻像的神话传开后,信佛的人纷纷前来朝拜,仿效禅师们开凿起佛窟来。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至元代基本结束,前后延续了900多年。

敦煌石窟的营造者大致分为三类:窟主(即石窟的主人)、施主(出钱出力帮助窟主建窟的人)和工匠(石窟营造的具体操作者)。而工匠按照实际需要可分为石匠(打窟人)、泥匠、塑匠、画匠、木匠等。一个洞窟从始建到完成,需要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程序。

根据文献记载,一座洞窟建造时间的长短要受到洞窟规模大小、窟主的财力和势力、社会变迁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莫高窟的窟主有官宦、高僧、大族、庶民百姓等各个阶层的各类人物,因此营造时间也长短不一。一般说来,一个大型洞窟的开凿时间,大约需要1年到3年左右,小型洞窟为几个月到一两年时间,而高达数十米的大佛像窟得花费四五年时间才可凿成。壁画塑像的绘制时间则相对短些,通常是3个月到半年时间。

敦煌莫高窟

此外,由于受到交通与劳动条件等因素制约,除了后期一些“见缝插针”式的洞窟,莫高窟每个时期所开凿的洞窟相对都比较集中,因此也形成了后来者以先开洞窟为中心向崖面的左右两边或上下扩展的局面。

莫高窟千佛洞为什么修建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

一些专家认为除了复杂的社会原因,神秘的宗教传奇之外,令人信服的真正原因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和智慧,他们科学地选择了地理位置。莫高窟是建筑、绘画、雕塑密切联系,实用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完美的建筑整体。它的选址是一项综合性工程,与宗教、地形、石质以及朝向、交通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佛教的教义,石窟需要有一个清净的环境,尽量摆脱世俗生活的干扰,所以山林一直成为佛教石窟的选址对象。石窟建筑需要依山开凿,为了取得天然峭壁与优美的景色,石窟选址往往都注意依山面水。石窟寺往往借助壮观的自然景色,选址在山势险峻、流水不绝、景色奇丽的地方。敦煌千佛洞的选址,也是这样。从现状看,千佛洞开凿在鸣沙山断崖上,大泉河自南向北流去,大泉河两侧都为连绵起伏的沙丘,东面三危山,西面鸣沙山。这里不仅与世俗生活隔离较远,更重要的则是由于大泉河的存在形成了一派清幽的大自然风光。

地质对石窟开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敦煌莫高窟的岩石在地质上属于第四系酒泉砾岩,并夹有砂岩,岩性变化很大,交错层理发育,上部为泥质胶结,下部为钙质胶结。这种由砾石、砂土等自然胶结而成的砾岩层,多呈厚层块状。由于它不具有整体岩石的硬度,而是以松散的陆相砾岩沉积在河流西岸,因此,经开凿的洞窟表面高低不平。由于卵石与砾岩的硬度、大小、密度都不一致,给表面处理加工带来了困难。所以敦煌石窟的加工与造像都借助于泥作,把石窟的开凿与泥塑、彩绘结合起来。(www.xing528.com)

莫高窟壁画

西北民族学院胡孝宏教授认为,莫高窟的开凿、修建绝非偶然,充分体现了古代先民的聪明、智慧。敦煌地处戈壁腹地,为使洞窟免遭风沙侵蚀,古人将莫高窟选择修建在鸣沙山砂砾岩上,坐西朝东,与东面的三危山隔河相望。冬季,风沙主要从洞窟背面的西方刮来,经过窟顶时,呈45度角吹下,与洞窟之间形成“死水区”,吹不到洞窟;夏季,东风盛行,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又成为天然屏障,使风沙无法直接威胁到洞窟。因此,莫高窟便成为干燥区域里一个最安全的地带。

为什么石窟叫莫高窟呢?

莫高窟一名,早在隋代洞窟中就已经出现了,在后来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也有确切记载。莫高窟名称的由来,有敦煌学学者做过专门的研究,他们得出了以下几种说法。

有人说,莫高窟修造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周围都是大沙漠,其地形比敦煌绿洲高了将近百米。古汉语中沙漠的“漠”与莫高窟的“莫”是通用的,在沙漠高处开凿的石窟便叫做漠高窟,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莫高窟。另有人说,在古代的敦煌,鸣沙山又称为漠高山,山下还有漠高乡。千佛洞在漠高山下,属漠高乡管辖。莫高窟的名称便由漠高山、漠高乡演变而来。也有人说,在大泉河谷最早开窟的是乐僔和尚,后来的弟子们相继也开凿了石窟,但道行都“莫高于此僧”,很难超过他,称为莫高窟是为了纪念乐僔开创首窟之功。

洞窟中各个时期的造像、壁画有哪些不同?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是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

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隋代石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变成“丰硕壮实”之貌,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壁画题材主要有佛像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和佛经故事画、供养人画像。隋唐以后,出现了七至九身彩塑的群像,艺术风格又趋向雍容华丽。

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莫高窟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然今天的洞窟不足千数,那些洞窟是否真的存在?

莫高窟是敦煌的标志性石窟。据史载,莫高窟的洞窟达1000余个,至今依然保存着从十六国到元代的492个洞窟,但是史料中记载的千余个洞窟后来减少了。敦煌研究院的有关专家认为,在1988年前人们所知道的就是492个石窟,其中5个分布在北区,史载的千窟始终是个谜团。但是从1988年开始以来的10年间,这一谜团有了初步的答案——敦煌研究院开始对北区被视为画工、塑匠及僧人的生活区进行考古,结果陆续发现了一批石窟,这样加上原来的492个石窟总数达735个,基本接近史料中的千窟。由于石窟所在山体的一些崖面出现坍塌,这也可能是其余石窟消失的一个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