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之谜揭秘:精美石刻和中国建筑之谜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之谜揭秘:精美石刻和中国建筑之谜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是18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唐代帝王陵墓。在西安市往西不到100公里梁山的北峰上,有一座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它就是乾陵。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子,晚年多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政事多出于皇后武则天。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死于神龙元年,次年五月合葬于乾陵。一些专家初步鉴定,认为乾陵没有被盗贼偷窃发掘过。这批石像大约建成于武则天去世前

唐高宗、武则天乾陵之谜揭秘:精美石刻和中国建筑之谜

八百里秦川,埋葬着唐代的19位皇帝,分布着气势恢宏的唐18陵。唐高宗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是18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唐代帝王陵墓。因为墓室从没有被盗挖过,所以人们对其中可能出土大量精美的文物抱有极大的希望。乾陵前面的61尊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者石像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在西安市往西不到100公里梁山的北峰上,有一座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它就是乾陵。梁山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6公里,海拔1049米。乾陵占据了整个梁山山峦,外城周80里,延伸至山底。乾陵陵园的构筑,发展和完善了因山为陵的葬制,使得陵园的布局成为以后诸帝王陵墓的楷模和唐陵修建的定制。

唐高宗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子,晚年多病,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政事多出于皇后武则天。李治在位34年,弘道元年(683)十二月56岁的高宗死了,光宅元年(684)葬于乾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死于神龙元年(705),次年五月合葬于乾陵。从这里可以推测,乾陵的营建最晚是唐高宗死的那一年,即弘道元年,或者在更早的时间就已经开始了,至神龙元年基本完成建造工程。

乾陵是唐代帝王在陕西关中地区18陵中保存得比较完整的一座,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皇陵。乾陵以山为陵,气势雄伟,规模宏大。两位皇帝的墓穴在北峰南麓穿山开凿而成,陵墓本来是一个圆锥形石灰质的山峰,蔚为壮观。梁山三峰耸立,最高的北峰为陵墓的主体,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乾陵的天然门户。

乾陵的名字是怎样得来的?据史书说,弘道元年(683)十二月高宗李治死于洛阳的贞观殿,次年五月灵驾西返长安,八月葬于梁山,当时称为乾陵。因此乾陵之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大概在684年,武则天命人为高宗选择并营建葬地时就确定了。一些人认为,乾陵的由来可能是因为高宗李治生前尊号称“天皇”、“天皇大帝”、“天皇大圣皇帝”,而《易经·说传》上称:“乾,天也。”皇帝有天子之贵,所以埋葬天皇大帝的陵地自然就称天陵了。《八卦》有“乾为天,坤为地”的说法,即乾是天的雅称,所以乾陵就是天陵。也有人指出这座陵园恰好“地处长安的西北隅”,如以长安为中心,这里正好是八卦的乾方位,故曰乾陵。而不同意者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方位上的偶合,不足为凭。他们指出,长安西北至东北方向,还有17座唐陵,却再未见用八卦中的坎、艮、震等命名的情况。我国古代数百座皇帝陵,也均未有以八卦方位命名的例子,相反以吉祥字眼命名的皇帝陵历代都有。

乾陵整座陵园“因山为陵”,占地面积约20余万亩。规模宏大的乾陵陵园仿照京畿长安的布局,其基本结构犹如唐长安城的缩影。乾陵陵园亦分为宫城、皇城和外城。墓葬设于宫城中心,象征皇权至上高于一切。陵园原筑的宫殿、城墙早已不存在,但从地面遗物看,它们的轮廓还在。寝宫位于内城正中北部梁山山腰上,陵前建献殿。陵园设内城和外城,内城周围有城墙,西、北墙基各长1450米,东城墙基长1582米,南城墙基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基夯筑宽2.1至2.5米,四面各开一门。门址宽约27米。门前有两土阙,上存残木柱和柱眼,周围堆积大量瓦片、砖块、红烧土、石炭渣。神道在一条南北走向的岭脊上,北高南低,自岭下第一对土阙起至墓道入口长约4公里。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89)整修乾陵时,曾建造房屋378间,可见当日乾隆的规模。

根据考古学家的勘察,乾陵墓道在陵墓的正南方,呈斜坡形,全长63.10米,宽3.9米。传说武后诏令凿山穿石营建玄宫时,工程虽然艰巨浩大,但唐国力强盛,只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这座山洞式的玄宫便告落成。当高宗灵柩和各种礼仪祭器安放完毕后,墓道全部用巨型石条填砌,层叠于墓道口到墓门。石条是交错砌压的,石条之间平面用铁栓板固定,又浇上铁汁,填石中不少刻有石匠姓名。玄宫曾为武则天女皇下葬重新开启,但第二次闭合时又是石填铁固。一些学者分析,在陵的周围进行调查和钻探,在可疑之处进行了发掘,未有被盗的迹象。陵是凿在石灰岩山上,隧道口保存完好,再从别的地方另凿洞进去是比较困难的。

留在我们心头的一个谜团是,乾陵墓葬究竟如何?因墓室至今未经发掘,不能预见,但根据《七节碑》的记载,高宗临终时遗言,要把他生前所喜爱的书籍书法墨宝等,都埋进墓中,这与唐昭陵相似。一些专家初步鉴定,认为乾陵没有被盗贼偷窃发掘过。唐末军阀温韬当时曾打算挖掘乾陵,据说因风雨太大,没有挖开。一些专家断言,就算我们现在要进行挖掘,困难也是比较大的,因为石条之间十分紧密牢固,必须利用机械和热能,先将铁卡、铁杆、铁汁软化,才能顺利地将条桌面大的长方形石条完整地取出。可以这样说,等到将来乾陵的幽宫开启时,我们就会看到盛唐时期的许多地下宝藏。

乾陵地面上保存着一批精美的大型石刻群,它是唐代石刻艺术家的智慧结晶。整个陵园范围现有石刻124件,除内城4门前各有1对石狮和北门有1对石马(原有3对)外,其余均集中在陵前神道两侧,由南而北,依山的形势,对称排列着:八棱柱华表1对,翼马1对,鸵鸟1对,石马5对,牵马石人3对,石人10对,石碑2座,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臣60尊(原61尊,现缺1尊)。乾陵石刻在数量和题材上都是过去帝王陵墓所少见的,整个组合气魄雄伟。雕刻用线雕、半浮雕和浮雕相结合的传统手法,吸收西亚、希腊的艺术风格加以创作而成。

乾陵61尊石像分东西两组,西侧为32尊,东侧为29尊,石人与真人一样大小。他们有的穿紧袖衣服,有的腰束宽带,有的披发左衽,足蹬皮靴,两手前拱,以示祈祷,整齐排列在陵前。他们既是对唐朝皇帝恭谨臣属的反映,也是他们归命中央、侍卫宫阙历史的缩影。这些石人的头部绝大多数早已被毁,现只有西列两尊有头,高鼻、深目,显然系西域或中亚细亚人。有的石人背部还刻有国名、官职和姓名。(www.xing528.com)

乾陵石像

对这61尊石像,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这些石像的原型是什么人?一般认为这些石像反映着唐朝国力的强盛,边疆各族和中亚细亚各国的友好往来十分频繁。武则天为了纪念参加唐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特使们,刻成这61尊王宾石人像列于陵前。此后有人进行了考证,认为这种说法是误解,上述推测不符合当年立这批石像的历史背景和石像自身的文字记载。这批石像大约建成于武则天去世前后,初建时,每个石像背部均镌刻有姓氏、职官、族别和属国国别等文字,表明他们是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但这些文字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侵蚀,大都漫灭不清了,只有7尊石像上有残存文字,还可以识读。这些人按所属的国别和来自的地区,可分为6类,其中包括唐安北都护府下的回纥诸部都督;来自安西都护府属下葱岭以东的各族首领、都督;来自唐北庭大都护府属下的西突厥地区的都护、都督和吐谷浑的首领等。他们中真正的客使和侨居长安的王宾不过五六人,绝大多数是唐王朝属下的各族官员或质宿长安的诸属国国王、王子,其中又大多是唐朝的大将军、十二卫将军,同时受命兼任唐边疆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

一些学者指出,高宗、武后朝的民族关系、边疆开拓的这种新发展,开创于唐太宗统治时期。贞观年间,唐朝廷就与东西突厥、回纥、吐谷浑、西域各族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将这种联系发展为行政上的全面隶属关系,则是在高宗、武后时期。所以,唐太宗的昭陵只立了14尊蕃臣像,而乾陵则立了61尊。这些石人是唐朝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一个历史见证。

也有人认为从乾陵石人的紧袖阔裾、束腰著靴的服饰和双足并立、两手前拱的姿态来看,他们是直接效法于唐太宗昭陵。高宗死后,武则天也仿昭陵制度,在陵园朱雀门前东、西两侧,树立为高宗、武则天朝侍立过“轩禁”的诸蕃臣酋长石像64尊,并背刻其官职姓名,明显地表示侍卫宫阙,如生前之仪卫的性质,很明显乾陵石人像有着向后世夸耀,以宣扬高宗、武则天朝的国威之意。64位石人中,现能考出衔名的只有36人。从36人的衔名来看,这些石人并非是参加高宗葬礼者,而是唐王朝属下的各族官员,或是边境地方官员和民族首领。在36个衔名中,有不少开头冠有“故”字,约有10余个之多,说明他们在立像乾陵时已经亡故,他们不可能来参加高宗或武则天入葬仪式的。

石人像之后有石碑两通,东面是武则天为自己立的“无字碑”。为什么要立“无字碑”,也是乾陵一大疑谜。有人说,这是她表示自己功高德天,难以用文字表示。也有人说,武则天遗言,己之功过,由后人评说,因而一字不刻。宋金以后,一些游人在上面题字,当初的无字碑变成了有字碑。可惜,刻满字的碑,竟因千年的风霜雪雨的侵蚀,字迹已难辨认。

西边为《述圣记碑》,碑共7节,所以又称七节碑。碑高6.3米,宽1.86米。碑文为武则天撰写,唐中宗李显书,主要内容是歌颂唐高宗的文治武功,共计约8000余字,上面填以金屑,当年的陵园可谓是金光闪闪。据说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光耀千秋

乾陵无论是地面上的建筑石刻,还是地下墓穴的施工,以及整个陵园的规划设想,都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