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画山水符号教学-速度与墨水的作用

中国画山水符号教学-速度与墨水的作用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中干、浓、枯是速度的作用,笔蘸足浓墨,停着或慢慢走在宣纸上,成为浓墨,如果运笔快就变成了干墨,如果在墨少的情况下,笔又走得飞快,就会变成了浓的枯墨。另一种是“水”的作用,有墨的笔,蘸了很多水,涂在宣纸上,就出现了湿墨。

中国画山水符号教学-速度与墨水的作用

二、笔墨试验

img38

图30

1.玩墨:墨在宣纸上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初学者在玩墨开始时,都比较呆板,通过试验和研究,逐渐会对墨在宣纸的变化有所了解。浓墨在没有水的作用下,平板无味。如果在速度的作用下,其墨色就有了变化,会出现浓、干、枯的韵味。而淡墨就不一样,由于有水的作用,一上笔就会有变化,在宣纸上会呈现丰富多彩的墨韵和肌理。当然这时的美妙结果都是在一种自然的情况下出现的,初学者一定要记住浓淡墨变化的效果,研究这一水墨变化的过程。(图30)

2.浓破淡:淡墨在宣纸上是比较活泼自由的,因为墨迹在水的作用下可以随意变化,宣纸在干的状态下很易吸水,而在湿的状态下更易渗水,所以在淡墨涂过的宣纸上,稍染上些浓墨,就会变化出很有趣味的墨韵效果,自然天成,妙不可言。(图31)

img39

图31

3.淡破浓:浓墨由于内含有胶,所以涂抹在宣纸上,有一定的黏合度,等到干后,其表面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变化,但却有一种强烈的力,夺目而出。然而在浓墨刚落在宣纸上,趁其未干时,用稀湿的淡墨叠加在浓墨的上面或旁边,这时的浓墨就会出现奇妙的变化。这种美妙的肌理效果,用人为的办法是无能为力的,在一般情况下,促使淡破浓的成功变化,关键在淡水墨的量的多少,只有淡墨冲破浓墨的防线才会出现多种墨韵的肌理效果。但是由于浓墨含有胶,能坚实地咬住宣纸,如用大量的淡墨去化解原来的浓墨,其原来的墨迹依然依稀可辨,只是变淡而已。(图32)

img40

图32

4.中锋与力: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笔墨中所呈现的主要是中锋和侧锋。中锋在表现语言中主要是担当“纲领”的作用,这一提纲挈领的中锋线条,意味着多种变化的表象力量,主体的独特个性,糅于笔墨,合成在纸上呈现的是一种生命的力。这种力有“入木三分”的深度,又有“力透纸背”的气魄,所以在运用这一中锋线条前,先要有“意在笔先”的预设动机,行笔前意先到,这根线才会寄予生命(图33)。线条在纸面上一般呈现的是两种形式的力,一种是横向的力,所呈现的是波浪状的线条,有如宋代大书法家黄庭坚的书写笔法“一波三折”,呈现起伏的变化效果(图33-1)。另一种是垂直的力,所呈现的是稳健的大将风度,有如清末大书画家吴昌硕所书写的石鼓文,钢筋铁骨,力能扛鼎(图33-2)。好的中锋线条内包含着这两种力的精髓。

img41

图33

img42(www.xing528.com)

图33-1

img43

图33-2

5.侧锋与妙趣:侧锋顾名思义就是将笔侧卧着行走,由于这样的运笔,笔和纸的接触面大,其笔尖、笔肚、笔根三个部分全部着纸,所以呈现的墨迹是无限变化的。这种变化会在有意无意中出现很多可能性,如能把握这种可能性,那出现的效果将是丰富多彩、妙不可言的。这种笔墨所呈现的是“锯形”状的样式,一边光滑一边毛糙,浓淡变化大,传统中称之为“活墨”。如能巧用这种活墨,在画面上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34)

img44

图34

6.墨迹与速度:墨在速度的作用下,会出现奇特的纹样。古人云“墨分五色”即“干、湿、浓、淡、枯”,这五色是在“水”和“速度”共同的作用下产生的。其中干、浓、枯是速度的作用,笔蘸足浓墨,停着或慢慢走在宣纸上,成为浓墨,如果运笔快就变成了干墨,如果在墨少的情况下,笔又走得飞快,就会变成了浓的枯墨。另一种是“水”的作用,有墨的笔,蘸了很多水,涂在宣纸上,就出现了湿墨。墨少一些后就出现了淡墨,水再少一些,就成了干墨。如果笔上基本没有水,那么画出来的就成了淡的枯墨了。(图35)

img45

图35

7.墨韵与水:墨韵是在水的作用下出现的,如果能够运用这一墨韵,呈现墨韵之妙理,将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美妙肌理。一般在两种情况下能够产生这样的肌理效果:其一是在主体的趋动下,有意识地制造意料之中的墨韵,如为求在墨迹外有更多的渗开的墨韵,运笔时有意放慢速度,这样墨中的水会顺着主体运笔,墨迹会自然渗开,这种手法能很好地表现出春天或夏天的那种干润细腻的效果。如希望墨的渗化少一些,运笔的速度稍微快些,这样便可产生有如秋天的败叶萧瑟干枯的效果。另一种是自然的韵味效果,即将水和墨混于一起,倒于宣纸上,任其自由的渗透、化开,等到了自己喜欢的图样时,便可用废宣纸吸水收停,或者先用浓墨点画在宣纸上;然后再用水叠加在这一墨迹上,让水推着墨肆意地渗透和流淌,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某种偶然性。当然这种偶然性是需要主体有一定的审美眼光,去审时度势,因为能及时地抓住每一个偶然的机会,是需要平时的磨炼的,同时在处理这样的手法时,一定要随机应变,墨韵之美,自然天趣,但难以驾驭。(图36)

img46

图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