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近现代管理理论对校本培训的影响

近现代管理理论对校本培训的影响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绩效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主要以上述理论为依据。对话管理作为一种主体间性管理,为教师管理、教师校本培训的管理开拓了全新的理论视野,特别是对解决绩效工资施行以来“能够量化与难以量化”“学校的绩效目标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等各种问题提供了思考路径。

近现代管理理论对校本培训的影响

1.古典管理理论的影响

古典管理理论又称科学管理理论,它包括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F.W.Taylor)创立的科学管理学派、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德国马克斯·韦伯创立的组织管理理论。

泰勒是“经济人”观点的主要代表,甚至把人看成“经济动物”和“会说话的机器”,认为人的活动仅仅出于经济动机。管理者只关心如何提高生产效率,而对员工的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则漠不关心。这一学派的其他倡导人也毫无例外地认为“效率原则是衡量任何组织的基础”,重视建立规章制度、经济上的奖惩制度,主张以专业能力和职业成就来选拔和任用人员。[11]

科学管理理论不仅对中外企业的员工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学校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学校对教师实行量化绩效考核,在教师评价、教师培训当中通过建章立制强化组织管理职能,通过奖惩手段,也就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来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绩效管理导向”的校本培训主要以上述理论为依据。

2.人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由于古典管理理论过于强调规章制度和严格管理的必要性,把人当成只注重眼前利益的经济动物,忽视组织中人的作用,忽视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到20世纪30年代,作为其对立面的人际关系运动开始抬头。[12]人际关系理论包括人际关系学派、团队动力学派以及民主、参与管理思想。

人际关系运动的创立人埃尔顿·梅奥等人进行了一个有名的“霍桑实验”,实验证明了金钱并非调动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是“社会人”,员工士气(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协作精神等)的提高,取决于其工作态度以及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心理方面的欲望是否得到满足。

团体动力学派主要研究个人在团体中的心理行为,强调团体行为对于改变人们行为的重要意义。民主、参与管理思想主张让员工和下级享有一定程度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目的是“解放思想,鼓励人们自上而下地发挥主动性。”[13]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对教师进行了分析,结论是,相对于“经济人”,教师更是“社会人”,他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要求归属于一个群体、一个组织,希望成为其中的一员,彼此间得到关注和关心。[14]绩效奖惩、经济杠杆并不能完全决定教师士气的高低,而教师作为“社会人”的需要的满足则成为教师努力工作、积极创新,主动发展、自我更新的主要动力。(www.xing528.com)

3.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它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行为的因素,目的在于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以顺利实现组织目标。[15]“行为科学”这一名称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提出来的,到了60年代演变为组织行为学。主要代表有巴纳德及其社会系统理论,西蒙及其组织决策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超Y理论,威廉·大内的Z理论,菲德勒的权变理论,等等。

当代教师管理吸收并体现了马斯洛的五层次需要理论,教师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就会转向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的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专业的理解,对专业发展的追求,都希望获得更多的培训学习的机会,满足自己的“成长性需要”。“专业发展导向”的校本培训主要以上述理论为依据。

但是随着XYZ理论的发展,学校开始逐步放弃极端的管理思想和方式,大多数学校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管理的要求,采取折中的管理方式来管理教师。

4.对话管理理论的影响

对话管理理论是对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整合发展。科学管理以事或物为中心,人本管理以人为中心,二者具有各自内在的局限性及其互补性特征。无论是科学管理,还是人本管理都是主客二元思维的产物,前者是一种客体化管理,后者是一种主体性管理,二者都无法超越主客二分的内在局限,所以在发展中都陷入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困境。对话管理超越主客二元模式,是一种主体间性管理。国内学者安世遨认为对话体现了二者融合关系的内在本质和机制。“对话是生命的特质,有他性的激活,也有我性的坚守,对话在改造中吸纳,在吸纳中改造”,正是通过“我性的坚守”而各自保持自身的优势,通过“他性的激活”来吸纳对方的优势,改造自身的缺陷,这样,通过双方交互的坚守与激活、吸纳与改造,双双保持自身的优势,规避自身的缺陷,步出先前之自我,携手步入新的一体关系之中,从而实现新质的生成。这既是过程,又是顺乎自然的结果,是过程与结果的同一。对话正是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交融的过程与结果的共时共态的同一,这样产生的新形态的管理相应也就应称之为对话管理。[16]

在对话管理中,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不再是对立的两极,科学管理成为对话管理的基础机制,人本管理的精神成为对话管理的价值导向。对话管理实现了管理中科学与人文的全面的、完整的、和谐的、发展的统一。对话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科学与人文的相互协调和补充中促进人和组织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均衡、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追求人自身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与完善。

对话管理作为一种主体间性管理,为教师管理、教师校本培训的管理开拓了全新的理论视野,特别是对解决绩效工资施行以来“能够量化与难以量化”“学校的绩效目标与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等各种问题提供了思考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