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均衡的意义及实现条件

货币均衡的意义及实现条件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货币均衡的含义货币的需求与供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货币的均衡状况是这两者对立统一的结果。衡量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标志包括以下三方面。所以可以利用物价与币值的关系,通过物价的变化,来反映货币均衡状态。(六)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

货币均衡的意义及实现条件

(一)货币均衡的含义

货币的需求与供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货币的均衡状况是这两者对立统一的结果。

货币均衡即货币供求均衡,是指在一定时期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在动态上保持一致的状态。货币均衡用来说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货币的供给符合经济生活对货币的需求则达到均衡。

(1)货币均衡是货币供求作用的一种状态,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大体一致,而非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在价值上的完全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短期内货币供求可能不一致,但在长期内是大体一致的。

(3)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给量和实际货币需求量一致,而是货币供给量与适度货币需要量基本一致。

(二)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从形式上看,货币均衡不过是货币供求相互平衡的一种货币流通状态,但从实质上说,则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一种反映。

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的支付能力条件下全社会对生产出来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总和。任何需求都是以一定的货币量作为载体的,故社会总需求决定于货币的总供给。总需求指的是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如果没有货币供给,有效需求就无从产生。因此,货币供给决定并制约社会总需求。货币供给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大;货币供给减少,社会总需求减少。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如果货币供给过多,就会造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膨胀,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如果货币供给不足,就会造成商品难以实现价值,市场疲软,从而导致经济停滞。两者都会表现为社会总供给的不平衡。可见,货币均衡是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前提条件,而社会总供求平衡是货币均衡的现象形态。

(三)货币均衡的标志

为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协调,需要力求货币供求的基本均衡。这就要求政府通过银行根据货币需求量向流通领域供给货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精确地测定出货币的需求量,因此,单靠直接通过比较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量的适应状况来衡量货币是否均衡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寻求运用其他方法和标志来衡量货币流通的状况,作为补充和验证。

衡量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标志包括以下三方面。

1.物价水平变动

在物价可以自由浮动的条件下,可用市场的物价水平作为衡量货币均衡与否的标志。根据纸币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商品流通量的条件下,货币流通量越多,单位币值越低。由于币值是物价的倒数,因此币值越低,则物价越高。所以可以利用物价与币值的关系,通过物价的变化,来反映货币均衡状态。

2.货币供应增长与生产和商品流通增长是否相适应

在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商品销售规模下,总需要一定量的货币为之服务。在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随着生产总值和商品流通销售额的增大,两者的增长率应大致接近。如果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生产的增长速度,就可能意味着货币供应存在偏多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用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增长速度的适应程度来衡量货币供求的均衡,是以承认基期货币供应量和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基本适应为前提的。如果基期货币实际供应量偏多,那么尽管报告期增长比例适当,对本期的货币均衡也会产生一定影响。(www.xing528.com)

3.商品市场供求状况

在物价水平不能灵敏地反映市场货币均衡状况的时候,可以直接从市场商品供应是否平衡去观察。如果出现大多数商品供应紧张,则说明市场货币供应量偏多;如果出现大多数商品积压,则说明市场货币供应量偏少。

总之,前述各种衡量标志都从某一个侧面说明货币均衡的状况,为了较准确地判断货币是否均衡,实际上需要用多种指标相互比较印证。

(四)货币均衡的特征

(1)货币均衡是一种状态,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基本适应,而不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数量上的相等。

(2)货币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并不要求在某一个时点上货币的供给与货币的需求完全相适应,它承认短期内货币供求不一致状态,但长期内货币供求之间应大体上是相互适应的。

(3)货币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平衡状况。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不但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且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货币收入的运动制约或反映着社会生产的全过程,货币收支把整个经济过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状况必然要通过货币的均衡状况反映出来。

(五)货币供给量与社会总需求量的区别

货币供给量与社会总需求量是紧密相连,但又有严格区别的两个概念,其区别包括以下三点。

(1)货币供给量与社会总需求量二者在质上是不同的。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的概念,是一个时点的货币量;而社会总需求量是一个流量的概念,是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流通量。此外,在货币供给量中,既含有潜在货币,也含有流动性货币,而真正构成社会总需求的只能是流通性的货币。

(2)货币供给量变动与社会总需求量的变动,在量上也是不一致的。货币供给量变动以后,既会引起流通中的货币量变动,也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社会总需求量是由流通性货币及其流通速度两部分决定的,而货币供给量则是由流通性货币与潜在性货币两部分构成的。因此,一定量的货币供给增加以后是否会引起社会总需求量增加以及增加的幅度为多大,则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其一是货币供给量中潜在性货币与流通性货币的比例;其二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情况。一般来说,流通性货币所占的比重大,流通速度加快,社会总需求量增加。所以,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与社会总需求量的变动,在量上往往是不相同的。

(3)货币供给量变动与社会总需求量的变动在时间上也是不一致的。米尔顿·弗里德曼根据美国的实际情况研究表明,货币供给量变动以后,一般要经过6~9个月,才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变动,而引起实际经济的变动,则需18个月左右的时间。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近几年的实际也表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与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在时间上也是有差别的。

(六)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

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四个因素:①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②国家财政收支状况。③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④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就货币供给而言,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因持币机会成本加大而减少现金提取,这样就使现金比率缩小,货币乘数加大,货币供给增加;另一方面,银行因贷款收益增加而减少超额准备金来扩大贷款规模,这样就使超额准备金率下降,货币乘数变大,货币供给增加。所以,利率与货币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同方向变动关系。就货币需求来说,当市场利率升高时,人们的持币机会成本加大,必然导致人们对金融生息资产需求的增加和对货币需求的减少。所以利率同货币需求之间存在反方向变动关系。当货币市场上出现均衡利率水平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货币均衡状态便得以实现。当市场均衡利率变化时,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也会随之变化,最终在新的均衡货币量上实现新的货币均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