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图书典藏研究

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图书典藏研究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六国、北朝时期,尤其在十六国这一百多年中,北方经常处于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典籍损失严重,据《魏书·儒林传》记载:“自晋永嘉之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凶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惟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将尽。”可见十六国以来,北方图书损失之严重。

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图书典藏研究

十六国、北朝时期,尤其在十六国这一百多年中,北方经常处于战乱,人民流离失所,典籍损失严重,据《魏书·儒林传》记载:“自晋永嘉之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凶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惟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将尽。”[27]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官府藏书不可能有较大发展,不过,一些少数族统治者也做了一些恢复文化、收集典籍的工作。如后赵统治者石虎,曾派国子博士洛阳抄写石经,藏于秘阁。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广修学宫,招纳学生,在宫中置博士授经。他亲到太学,“问博士经典,乃悯礼乐遗阙。时博士卢壶对曰:'废学既久,书传零落,比年缀撰,正经粗集,惟《周官礼注》未有其师’”[28]。可见苻坚也曾使人编抄过经书。苻坚是十六国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少数族统治者,他比较注意文化事业,可是其博士王寔仍然说:“自刘、石扰覆华畿,二都鞠为茂草,儒生罕有或存,坟籍灭而莫纪,经沦学废,奄若秦皇。”[29]后来,刘裕进攻后秦,攻下长安,仅收集到四千卷图书。可见十六国以来,北方图书损失之严重。

前凉统治者重视图书的搜集,故宫中多有藏书。史载张寔曾“遣督护王该送诸郡贡计,献名马方珍、经史图籍于京师”[30]

北凉统治者沮渠蒙逊也收集过图书。元嘉三年(426),他派世子兴国去刘宋索书,宋文帝给了《周易》及子集诸书四百七十五卷。沮柒蒙逊还向宋司徒王弘求《搜神记》,王弘抄了一部给他。[31]另从《魏书》卷五二《阚驱传》所载骃“典校经籍,刊定诸子三千余卷”来看,其中央机构的藏书自然不在少数。另,北凉曾向刘宋朝廷进献凉州书;事载《宋书·氐胡传·沮渠蒙逊传》。

进入北朝后,北魏统一北方近百年。北魏统治者的文化程度较高,受汉文化的影响也较深,在他们向中原发展势力的过程中,不断搜集图书。皇始二年(397)十月,道武帝拓跋珪败后燕慕容德部,“获其所传皇帝玺绶、图书、府库、珍宝,簿列数万”[32]。北魏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后,道武帝问博士李先:“天下何出最善,可以益人神智?”李先说:“惟有经书,三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补王者神智。”道武帝又问:“天下书籍,凡有几何?朕欲集之,如何可备?”李先答道:“伏羲创制,帝王相承,以至于今,世传国记,天文秘纬不可计数。陛下诚欲集之,严制天下诸州郡县搜索备送,主之所好,集亦不难。”道武帝于是再次搜求图书,班制天下,经籍稍集“[33]。文成帝太安(455〜459)年间,秘书郎高谧认为当今“坟典残缺,奏请广访群书,大加缮写”[34],文成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他在实行汉化政策的同时,也注意了官府藏书的发展。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颁诏:“求天下遗书,秘阁所无、有裨益时用者加以优赏。”[35]此外,魏宣武帝于永平三年(510)亦“诏重求遗书于天下”[36]。北魏长时间的统一与安定,为文化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加上统治者对图书不断地搜求,国家藏书数址日益增加。(www.xing528.com)

北魏末年,爆发了各族人民大起义,北魏王朝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政权曾搜集过图书,据《周书·寇雋传》载:大统五年(539),“时军国草创,坟典散逸,俊始选置令史,抄集经籍,四部群书,稍得周备”。后来,北齐和北周分别取代了东、西魏。在这几十年的动乱中,北朝官府藏书,损失较大。北齐建立后,在东魏官藏基础上,继续求书,使官藏有所增加,“后齐迁邺,颇更搜聚,迄于天统,武平,校写不辍”[37]。北齐官府藏书大约三万卷,剔去重杂,有价值的只有五千卷。

577年,北周灭北齐,北方再次出现统一局面。北周宫廷藏书很少,到保定元年(561)才有八千余卷,后有所增加,也不过一万卷。灭北齐后,总共一万五千余卷,比南朝官藏少得多。

北朝的藏书处所,北魏有秘阁、东观;北齐有仁寿殿、文林殿、麟趾殿;北周有虎门殿、麟趾殿等。其官府藏书机构与南朝相仿,北魏由秘书省管理,秘书省有秘书监、秘书丞、秘书郎及校书郎等职;北齐时,将秘书郎改为秘书郎中,并增设了秘书校书郎、秘书正字等职;北周由秘书监兼领著作监,监下设秘书校书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