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践性。语文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践性。语文是一门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的学科,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并最终运用到社会交流,这是基础特性。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既要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因此语文更应该注重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着眼于课程的内涵性要求,关注课程本身的文化性、生命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应努力做到两者的和谐统一,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语文的两个基本属性是辩证统一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

2011版新的“语文课标”,吸收了近现代语文教育的精髓,既肯定了它的工具性,又吸纳了人文性的新观点,把二者统一起来,在语文教学的发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理念,既继承了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这一传统的观点,又反映了语文教育应该体现固有的人文精神和加强人文精神的新的时代观点,为语文教育指明了方向,把语文教育指向了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我们应该认识到,作为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个人生命意识的具体表现,在听、说、读、写的活动和学习过程中,“工具”的使用同时也在形成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学习的同时学生实际上也学习对世界、对人生的认识。人类的进化发展是一种“人为文之根,文为人之本”的过程,即人创造了文化,传承了文化,丰富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引导了人,滋养了人,成就了人,人与文化是互生互动的,社会形态的人与文化互动的即时状态,是互动的空间存在形式;而历史进程是人与文化互动的历时状态,是互动的时间存在形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也就是眼中不能只有语文,只有语文的分数,还要有人、人的生命、人的发展。(www.xing528.com)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表与里、皮与毛、血与肉的关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载体,人文性是灵魂。工具性与人文性是与生俱来、相辅相成的。没了工具性,便没必要设语文课,人文性也无从谈起;没了人文性,语文课只有孤立的字、词、句、篇,枯燥、机械的语言训练,语文课便失去了生机、情感和韵味。恰当的做法是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过程中,在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积淀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人文内涵,培植人文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