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五代导演的集体出现及其反类型倾向

第五代导演的集体出现及其反类型倾向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代导演着力于对既有的政治、文化传统表现出怀疑和反思,对乡土性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同情以及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人生状态的拷问,叙事手段有了自觉的创新意识。但第五代导演信奉个性化、作者化的欧洲电影艺术,推崇精英话语占主导的艺术创作,排斥经济商业化、艺术模式化的好莱坞类型电影。80年代电影理论和批评的兴奋点长期聚集于第五代的横空出世及其探索片的创作上,而对娱乐片态度粗暴甚至鄙夷不屑。

第五代导演的集体出现及其反类型倾向

1985年前后,随着大量西方新潮文艺思想涌入国内,中国电影人眼界大开,苏联电影不再是唯一被效仿的对象,年轻的电影人也开始绕过“左翼”电影和十七年电影的老路,寻求新的突破口。《一个和八个》《黄土地》《黑炮事件》《红高粱》《猎场札撒》等片的相继出现,宣告了中国电影新生代——“第五代”的诞生。第五代导演着力于对既有的政治、文化传统表现出怀疑和反思,对乡土性的关注和解读,对社会底层的同情以及对民族的深切热爱、忧患意识、对人生状态的拷问,叙事手段有了自觉的创新意识。但第五代导演信奉个性化、作者化的欧洲电影艺术,推崇精英话语占主导的艺术创作,排斥经济商业化、艺术模式化的好莱坞类型电影。他们认为类型电影是艺术作品商业化的表现形式,是对大众审美趣味的迎合与谄媚,因此他们很难自觉地进行类型电影的创作实践,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类型电影的发展。正如陈山教授所说:“实际上‘第五代’刚出来是反电影和反类型的,好莱坞电影是他们反对的对象,欧洲前卫的艺术观念注入电影学院为主的‘学院派’导演当中,他们强调回到影像,关注自我意识,是‘影像本体论’‘作者电影论’,而不是‘观众本体论’了,总迹象就是电影与观众的脱节,电影走到前面去了。但是这种‘高峰体验’并没有运用到常规电影或者说类型电影的实践中去,让总体水平提高”。

80年代电影理论和批评的兴奋点长期聚集于第五代的横空出世及其探索片的创作上,而对娱乐片态度粗暴甚至鄙夷不屑。“批评家们用沉默所表现的高贵和不屑,既是在否定电影,又是在否定观众,否定一种社会现象。只有娱乐片才是面对观众最多的一种影片,而理论家却没有意识到探索片所表现的精英意识以外,观众与电影的关系也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话题。裂痕存在于创作和理论批评、观众和理论批评之间。这一裂痕让日后娱乐片自觉兴起倍感艰辛。”[7](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