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沪剧:由她命名并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支柱

沪剧:由她命名并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支柱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报纷纷报道,一时成为上海街谈巷议的新闻,许多同行和观众纷纷向她祝贺。作为发源发展在上海的代表性的戏曲剧种,最合适的莫过于叫沪剧了,于是她把演出团体定为上海沪剧社。在她的带领下,沪剧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影响不断增强,逐渐成为擅长创新变革的海派文化的重要支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雅琴去北京演出,专程去看望梅兰芳。

沪剧:由她命名并成为海派文化的重要支柱

在王雅琴学艺期间,本滩逐渐改称申曲,有了不少新的发展。当时她边学戏边演出,在观众中开始有了一定的影响。王筱新把自己的演出班子从新兰社改名为新雅社。这个演出团体后来成为与文月社、子云社和施家班齐名的申曲四大班社之一。这里的“雅”字就是指王雅琴。

一个学艺才不久从未顶过正场花旦角色的小姑娘居然挂上班子的名,有些演员不太服气,故意跟王雅琴闹别扭。一次演《蓝衫记》,原演母亲的演员临时提出来要换角色,她来演女儿,让王雅琴演母亲。这时开场的锣鼓响了,她已抢先化妆上台演女儿了,王雅琴被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慌了手脚。正在犹豫时,王筱新一面为王雅琴改装,一面鼓励她,“雅琴,你唱,我知道你能唱好”。说着他挑起门帘,朝她挥挥手,硬是把她逼上了台。王雅琴听胡琴悠悠地拉了过门,终于进入角色唱了起来。凭着平时苦练的基本功,她演得非常成功,赢得观众热烈掌声。这次不仅没有难住王雅琴,反而促成她从此演开了正场花旦,那时她年仅16岁。

王雅琴的扮相端庄秀丽,在滩簧戏圈内外是非常出名的,再加上嗓音清亮,演唱委婉动听,表演注重真情实感,所以迷倒了不少观众。当时上海电台相当多,影响也比较大,像国华、富星、友谊、大陆和中法等受欢迎的电台每天都有一小时申曲节目。他们争相邀请,王雅琴成了大忙人,每天都要接到听众几十个点播电话和许多来信。她演唱的《卖红菱》制作成唱片,也相当风行。1937年友谊电台在听众中发起评选“申曲皇后”的活动。不久《申曲周刊》上就刊登了“王雅琴当选申曲皇后”的消息。各报纷纷报道,一时成为上海街谈巷议的新闻,许多同行和观众纷纷向她祝贺。她当时又惊又喜,再三表示感谢大家的鼓励。

1941年,以王雅琴为首成立了一个新的表演团体,起名时颇费斟酌。她觉得现在自己演的已不是小曲小调,而是相当完整的戏剧,不应再叫申曲,需要有个更准确的剧种名称。作为发源发展在上海的代表性的戏曲剧种,最合适的莫过于叫沪剧了,于是她把演出团体定为上海沪剧社。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把申曲改名为沪剧,在当时确实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王雅琴平时非常喜欢看话剧电影,常常把话剧电影中的表演手法学习借鉴到申曲舞台上来。她在上海沪剧社排的第一个戏《魂断蓝桥》,就是根据当时美国好莱坞同名影片改编的,她请来了不少话剧、电影界朋友参加创作。第一次把现代剧场艺术引进沪剧舞台,采用立体布景和灯光,还把水粉化妆改为油彩化妆,同时试行严格的剧本制和导演制。(www.xing528.com)

王雅琴善于吸收话剧电影的长处。排《魂断蓝桥》时,她请导演像排话剧电影那样分析剧本主题、人物性格和规定情景。戏里她演舞蹈演员,其中有一段赶往车站与奔赴前线的恋人话别的戏。为了更准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她反复练一个摔跤的动作,好几次跌破了皮,跌出了血,袜子也摔破了好几双,直到她自己和导演满意为止。

这样巨大的变革引起轰动效应。观众好评如潮,戏屡演屡满。其他申曲表演团体看在眼里,纷起仿效,都把沪剧作为自己的剧种名称,引进现代剧场艺术也蔚然成风。王雅琴的艺术实践,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在她的带领下,沪剧在十里洋场的上海影响不断增强,逐渐成为擅长创新变革的海派文化的重要支柱。

王雅琴在台上气质高雅、雍容华贵,早年就有“小梅兰芳”之称。这种说法也传到当时居住在上海的梅兰芳耳中。他听说王雅琴专演闺门旦,扮相又有点像他,非常高兴,曾特地请王雅琴去他的住处作客。王雅琴当场唱了一段《庵堂相会》中的“问叔叔”,梅兰芳听了赞赏有加,向她询问了申曲的演变发展情况,鼓励她在艺术上勤学苦练,力求上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雅琴去北京演出,专程去看望梅兰芳。梅兰芳还提起当年往事,称赞沪剧艺术不故步自封,能坚持走创新之路。这两次与大师的交往,给王雅琴留下很深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