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派:创新求变的沪剧艺术流派

杨派:创新求变的沪剧艺术流派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她在唱腔和表演上海纳百川、刻意求新,很多专家称赞她创立的沪剧杨派艺术契合海派艺术的真谛。“文革”后剧团改建为宝山沪剧团,但杨飞飞的杨派始终是全团长期坚持的主要艺术特色。观众喜闻乐见,把之称为“杨八曲”。由于唱腔感情深沉、丰富多变、曲折优美、委婉动听,“杨八曲”成为沪剧演出中久演不衰的保留曲目,沪剧杨派也因此魅力长存,被誉为海派艺术创造的标志性的重要成果。

杨派:创新求变的沪剧艺术流派

如果说沪剧杨派艺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已初见端倪,开始形成的话,那么它的真正成熟和发展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时戏曲事业正经历历史上难得的繁荣发展时期。她组建的正艺沪剧团已改名为勤艺沪剧团,也办得热闹兴旺。他们发扬沪剧贴近现实生活的特点,积极上演《方珍珠》《小二黑结婚》《罗汉钱》《小女婿》等进步戏,还先后推出根据中外小说名著改编的《家》《茶花女》和《为奴隶的母亲》,使剧团整体艺术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1956年北京首次召开戏曲音乐座谈会,杨飞飞荣幸地作为沪剧界的唯一代表出席了会议

从北京回来,杨飞飞更加意气风发,她积极编演《两代人》《黛诺》《陈化成》《龙凤花烛》等一连串新的现代戏。在艺术上得到了她爱人赵春芳的悉心帮衬。赵春芳不仅唱功讲究,而且戏路很宽,小生能演,老生也会唱,演正面人物气度轩昂,演反面角色也活灵活现。他还熟悉京剧,这对艺术伉俪相互切磋对杨派艺术的形式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她在唱腔和表演上海纳百川、刻意求新,很多专家称赞她创立的沪剧杨派艺术契合海派艺术的真谛。“文革”后剧团改建为宝山沪剧团,但杨飞飞的杨派始终是全团长期坚持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旧社会过来的艺人,杨飞飞自小天资聪敏,接受能力很强。她深谙海派文化包容创新的真谛,靠着惊人的记忆力,学会了很多戏曲剧种的唱腔,不仅南方的,就连北方的评剧、京剧等一些唱段,她都会唱。她经常根据剧情的需要,把其他戏曲唱腔的精华自然地加以变化,运用到自己的演唱中来。《渔港新歌》中“毛泽东思想是航海灯塔”和《两代人》中“不要哭”两个唱段,都借用了评剧的润腔和京剧的流水,显得苍劲有力,真切动人地唱出了女共产党人豪迈的气魄、宽阔的胸怀。

杨飞飞文化不高,不识谱,不懂乐理知识,更没有学过专业作曲,但她敢于突破出新,能按照剧情推进的需要,准确、恰当地组合各种曲牌,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在《为奴隶的母亲》“归家”唱段中,就创造性地运用了“曲牌套联组合”的创新手法。(www.xing528.com)

对《妓女泪》中“北上寻子”唱段的设计处理,杨飞飞又有新的开拓发展。她以沪剧名演员石筱英擅长的石派代表作《西厢开篇》“凤凰头”曲牌开唱,一个又一个五分音符,节奏拉得很开,显示剧中女主人公金媛回想自己一生处境的荒凉寂寞。当想到自己与丈夫新婚之喜的情景时,用的是沪剧“基本调中板”,节奏稍快,在甩腔时进一步加快了速度。接着转“快板慢唱”,叙述当时情况突然发生变化,新婚不久遭遇战争爆发、山河破碎、四处逃难的悲惨命运。然后以一曲由著名沪剧演员顾月珍首创的悲凉委婉的“反阴阳”曲调,揭示被逼无奈沦落当妓女的痛苦复杂心理。再运用苏滩中常见的“三角板”,抒发愤怒之下一时失手杀了流氓的激动心情。在狱中思儿心切的金媛,使用的是以往锡剧中多由男声演唱的“道情调”,唱来沉闷压抑、愁肠百结,如万箭穿心。出狱时运用“迷魂调”,展现金媛独自千里寻儿、长途跋涉、艰难行走的情景。最后又以沪剧“长腔长板”曲调唱出了此时筋疲力尽、几乎支持不住的身心状态。

这个唱段把八种不同的戏曲曲调,细腻妥帖地组合在一起。很多专家认为她既传承改革了沪剧传统曲调,又借鉴吸收了沪剧其他艺术流派的唱腔特色,还融合消化了兄弟戏曲剧种的音乐表现手段,体现了海派文化包容创新的艺术真谛。观众喜闻乐见,把之称为“杨八曲”。“杨八曲”很快在上海街头巷尾到处传唱,工厂车间里、商店柜台前,都听得到那优美动听感人肺腑的杨派唱腔。由于唱腔感情深沉、丰富多变、曲折优美、委婉动听,“杨八曲”成为沪剧演出中久演不衰的保留曲目,沪剧杨派也因此魅力长存,被誉为海派艺术创造的标志性的重要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