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沪剧品味:提供精致沪剧欣赏指南

提升沪剧品味:提供精致沪剧欣赏指南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已故艺术大师赵丹生前曾兴奋地说:“余雍和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这个戏把沪剧品位提高了好几格。”为什么余雍和能够把沪剧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可是对习惯于表现都市家庭生活的沪剧来说,要正面反映火药味十足的军事历史题材被认为简直异想天开,于是怀疑、劝阻、嘲笑和反对的声浪不绝于耳。他写《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采取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大动作,让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出现在沪剧舞台上。

提升沪剧品味:提供精致沪剧欣赏指南

从被迫到自愿,余雍和就这样搞起了沪剧。说来也怪,“下里巴人”的沪剧到了这个山里人的手中,仿佛得到了灵气。这些年他先后创作了七台大戏,三个沪剧电视连续剧。在他的笔下,沪剧走出了洋房闺房洞房的狭小圈子,以宽阔丰富的生活画卷、发人深省的思想内涵和清新优美的艺术追求吸引着各个层次越来越多的观众。余雍和的很多戏在上海和全国获奖。他根据自己舞台剧《一个明星的遭遇》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璇子》风靡了全国,在海外也造成不小的影响。199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还专门出版了他个人的剧作选集——这在沪剧创作历史上又是破天荒的。已故艺术大师赵丹生前曾兴奋地说:“余雍和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这个戏把沪剧品位提高了好几格。”

为什么余雍和能够把沪剧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境界?难道这个貌不惊人的山里人真有创造奇迹的法宝?和余雍和熟悉的人透了底,他改变沪剧模式靠的是胆识、生活和创新。

过人的成绩来自过人的胆识。余雍和到沪剧团第一个惊人之举是他要把陈毅领导的赣南三年游击战争搬上沪剧舞台,当年他看《红旗飘飘》丛书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一段史实。可是对习惯于表现都市家庭生活的沪剧来说,要正面反映火药味十足的军事历史题材被认为简直异想天开,于是怀疑、劝阻、嘲笑和反对的声浪不绝于耳。余雍和生性执拗,他认准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好在团领导支持,经过几个月的苦战,这个表现红军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的大戏《艰难的历程》于1978年国庆公演。剧场里座无虚席,掌声雷鸣,江西老表突破沪剧题材的第一次大胆尝试获得成功。这以后一个个怪念头在这个山里人脑子里萌发。他写《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采取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大动作,让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出现在沪剧舞台上。在前共和国主席刘少奇还没有平反,“文化大革命”的很多事情还处在扑朔迷离之中的情况下,他勇敢地闯了禁区。不久在《张志新之死》中又火一般地倾诉了自己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愤慨、抨击和诅咒。

余雍和不但有胆,而且有识。他能够从一些看来平常的题材中发现新意,写出闪光的东西来。当他提出要以周璇一生来写戏时,有人劝他,一个好端端的严肃作家何必去搞那么俗气的题材呢!直到《一个明星的遭遇》上演,人们才发现,这戏丝毫没有迎合小市民的低级趣味,有的是对人生哲理的寻求、探索和对历史生活的深刻反思。在为著名演员严凤英立传的剧作《黄梅戏女王》里,他以散文诗的笔触揭示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下悲剧命运的思想实质。余雍和还努力把现代意识注入沪剧创作,在《姊妹俩》《牛仔女》两个作品中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当代青年在商品经济大潮面前对人生价值的新的思考和追求。(www.xing528.com)

对深入生活,余雍和有一种近乎虔诚的感情。从搞创作起,这个山里汉子就严格遵循不下生活不动笔的原则。当年搞《龙江颂》,他到嘉定农村一天三班参加“双抢”劳动,晚上不管人怎么累,天怎么热,也要躲在蚊帐里打着手电写剧本提纲,他因此得了“奈(耐)温将军”的雅号。搞戏曲现代戏,他认为更离不开生活。1976年12月。“文化大革命”结束才两个月,他就恢复了深入生活的传统,冒着漫天大雪奔赴赣南老根据地。为了搜集当年游击战争素材,他跑遍了赣南山山水水。一次去采访山上的老红军,他乘车行驶在环山的盘陀路上,突然一个车轮滑到路旁悬崖边空转,当时只要方向稍稍一歪,汽车就会翻进万丈深渊,幸亏司机比较镇定,屏住气全速冲刺过去,避免了一场车祸。余雍和为之出了一身冷汗,可是当司机问他还上不上山时,他却说搭上命也得去。为了《黄梅戏女王》,他又跑遍了严凤英生活过的几乎所有地方。

余雍和创作上的成功还得力于他在艺术上强烈的创新意识。他从不模仿照搬别人的东西,甚至不肯重复自己走过的路。每搞一个戏他都要求有新招高招。在《女儿的回忆》中,他在戏曲舞台上较早地运用电影手法,在序幕和幕间戏中实行时空交叉变化,以女主人公的不同造型和感情饱满的内心独白把全剧贯穿起来。《张志新之死》中,法庭审讯是重场戏,余雍和又大量吸收话剧的长处,写了不少铿锵有力的精彩对白,造成大起大落、气势磅礴、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在《姊妹俩》这个抒情戏中他加入大量的画外音,真实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面临生活考验时的感情变化轨迹。《牛仔女》则取法现代小说技巧,打破戏曲人物忠奸分明非黑即白的传统写法,深层次地表现当代青年在商品经济潮流冲击下的复杂心态和多元性格。余雍和的探索和实践不仅大大丰富发展了沪剧艺术的表现力,而且为它在知识分子和青年观众中找到了知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