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明公所至宁波旅沪同乡会的历程与发展

四明公所至宁波旅沪同乡会的历程与发展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明公所成立后各项事业有所发展。四明公所的体制虽经改革,但其弊端日益显现。后由鄞县人施嵋青倡议复兴,并捐全部私产,与钱达三、谢天锡、陈韵泉、朱子奎、孙梅堂等人商议恢复四明旅沪同乡会。1910 年4 月14 日开会,议定改四明同乡会为宁波旅沪同乡会。1911 年3 月19 日下午1 时,宁波旅沪同乡在四明公所正式召开成立大会,有2000 余会员到会,推举沈仲礼为临时会长。经过数年筹备集资,1921 年5 月在西藏中路建成宁波旅沪同乡会新会所。

四明公所至宁波旅沪同乡会的历程与发展

宁波人在上海的最早同乡组织是四明公所。宁波与上海一苇可航,交通方便。富有经商传统和经验的宁波人在乾嘉年间已经在上海经营,涉及钱庄、船运、药材、粮食、糖类、海货等。由于在沪经商的宁波人越来越多,出于维护同乡利益、联络桑梓情谊的目的,萌生了建立互助团体的愿望。清嘉庆二年(1797),旅沪宁波同乡以安置同乡棺榇为名,发起“一文善愿”:“旅沪之乡人各日输一钱,历年积累,于城固北郊购地三十亩强为之基础,殡舍始建。”[15]次年建成。嘉庆八年(1803)建正殿五楹,额其门曰“四明公所”[16]道光十一年(1831)重新兴修公所,初具规模,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报官府编入官图。四明公所成立后各项事业有所发展。尤其在1874 年和1898 年的两次四明公所事件中,显示了旅沪宁波人休戚与共的品格和不甘屈服于外国势力的英勇气概。

20 世纪初,中国民族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大量宁波人涌入上海,在工人就业社会救济、技能培训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都需要一种新的社会力量来加以整合,而以往四明公所等同乡组织单纯举办寄柩运棺等善事义举,已经不能适应移民社会的整合需求。

四明公所的体制虽经改革,但其弊端日益显现。如《四明公所章程》第三条就规定:“本公所同乡董事会,以创办人后裔及原有董事组合之。”[17]这就说明,一些旧的绅商在四明公所中依然掌握相当的实权,而新的甬商不能参加重大的决策,公所不能代表新兴甬商的利益。且公所从事的祭祀殡葬,与近代文明也不十分合拍,如寄放租界内的棺木对公共卫生有妨害。随着清末民初的自治运动兴起,旅沪甬商中的代表人物,诸如朱葆三、谢天锡等也希望能参加近代的政治活动。这些都催生了宁波旅沪同乡会的产生。(www.xing528.com)

宣统元年(1909),慈溪人洪宝斋联合同乡数十人,在汉口路创建“四明旅沪同乡会”。后由鄞县人施嵋青倡议复兴,并捐全部私产,与钱达三、谢天锡、陈韵泉、朱子奎、孙梅堂等人商议恢复四明旅沪同乡会。1910 年4 月14 日开会,议定改四明同乡会为宁波旅沪同乡会。

1911 年3 月19 日下午1 时,宁波旅沪同乡在四明公所正式召开成立大会,有2000 余会员到会,推举沈仲礼为临时会长。[18]4 月7 日,宁波旅沪同乡会召开选举会,到会者2000 余人。会议选举虞洽卿为会长,沈仲礼、朱葆三为副会长,吴锦堂、夏祥甫、徐棣荪、樊时勋、陈屺怀、刘东峰、张永霓、吴荫亭、李如山、陈良玉等为会董。[19]下设审查、评论、文牍、经济、会计、调查六课,分别处理日常事务。随着会务发展,福州路事务所狭小不敷使用,于是决定筹建新会所。经过数年筹备集资,1921 年5 月在西藏中路建成宁波旅沪同乡会新会所。新会所高五层,计造价银9 万多两。5 月15 日宁波同乡会新会所举行落成典礼,[20]来宾及会员到会者达二三万人[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