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默兹河阿戈讷之战 - 第二十八章

默兹河阿戈讷之战 - 第二十八章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默兹河—阿戈讷之战规模极大,但除了对于实际参战的战士之外,其意义甚小。从默兹河—阿戈讷地区到达上述的铁路地区,美军必须前进30英里。原来,默兹河—阿戈讷攻势在尚未诱使任何德军撤离英军防线之前,联军左翼攻势已突破兴登堡防线中最坚强的部分——康布雷至圣康坦防线部分。图26默兹河—阿戈讷这个结果的令人啼笑皆非之处尚不至此。另一方面,有一种批评指出默兹河—阿戈讷之战中攻击中止得太早,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

默兹河阿戈讷之战 - 第二十八章

虽然默兹河—阿戈讷之战规模极大,但除了对于实际参战的战士之外,其意义甚小。从战略与历史观点视之,这场战争甚至可以当作未完成的,部分事迹未见诸文字的圣米耶勒会战的附录。

首先我们要谈的是这场战争的最终目标,是在理想主义胜过现实主义情形下制定的。其作战构想,基本在于将阿登视为法国境内巨大的德军突出部上一道无法贯穿的厚墙(1)。决策者认为,如果联军能够攻下阿登地区,将其东西出口封闭,即能将几个德军军团封死于突出部中。但是有关阿登地形不利作战的论点,曾被过分渲染,特别是在黑格的报告上。实际上,阿登地区有许多道路,数条铁路横贯其中。因此,虽然切断东西之间的通路,可使德军撤退工作复杂化,若要歼灭德军,则除非联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下目标。就如战争中所经常发生的,所有事情都与时间有关。

从默兹河—阿戈讷地区到达上述的铁路地区,美军必须前进30英里。为了求取效率,他们的动作必须比进击圣米耶勒地区更快速。因为他们的目标,并非如过去计划中的圣米耶勒攻势发生在德国边界附近,而是接近德军几个主力军团位置。因此可以说,这个攻击的企图与期望,基本上并不实际。美军为了越过这30英里艰困地形,他们首先必须突破德军防线;前进大约8英里之后,他们将遇到兴登堡防线中联军从未触及过的克里姆希尔德区段(Kriemhilde section)。潘兴可能对自己未经战火洗礼的军队满怀自信,但他的信心就如同1914年与1915年的法军,将在德军机枪下化为乌有。至于贝当,即使低估其他因素的效果,比较接近现实。他曾预测美军在冬天降临之前,至多攻占上述距离的三分之一。这段距离约略等于美军初攻所达到的距离。至此,美军攻势被阻,直到其他连贝当也未料到的因素介入,方使美军摆脱困境。

其次要谈的是,默兹河—阿戈讷攻击并未达到联军目前应达到的目标——也即黑格想要的,潘兴被迫放弃自己计划的目标。原来,默兹河—阿戈讷攻势在尚未诱使任何德军撤离英军防线之前,联军左翼攻势已突破兴登堡防线中最坚强的部分——康布雷至圣康坦防线部分。这样结果,虽证明了黑格的信心,却也表示他不够谨慎。他的部队其实能够在缺乏间接支援——其他联军为其开路——的情形下突破敌阵。敌军低迷的士气,已严重折损其防御力。

图26 默兹河—阿戈讷

这个结果的令人啼笑皆非之处尚不至此。在德军以57个师兵力面对联军左翼攻势的40个师英军与两师美军的同时,德军仅派出20个师对抗联军右翼进攻(2)的13个师美军,以及31个师法军。联军这批兵力其实至少具有60个普通师的战斗力。这两场作战结果的差异,部分可以解释为经验之差,部分则肇因于两个战场的条件各有不同。英军在靠近兴登堡防线的边缘处,展开左翼攻击。然而,右翼攻击中的美军,由于在向他们所分配到的兴登堡防线区段进行突击之前,必须先攻克德军层层的防御系统,所以美军尚未到达兴登堡防线,攻击冲击力已失。

此后,美军曾冒自身严重损失发动强攻。然而,强攻虽迫使德军在权衡情势之后,进一步从法军前线撤出16个师,战略效果则甚微。因为位居中路的法军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察知这次攻击若要取得决定性结果,必须依赖迅速的穿透与两侧螯钳攻击的收拢。因此并未猛逼对面的德军后撤。法军擅长攻击技巧。他们经常在其两侧联军后方维持一步距离。等敌人已经被其他联军逼退,他们方才跃进。战争开始的前两年,他们曾负担战斗的主要重任。他们的指挥阶层确实较慢学会如何减少伤亡,但如今法军指挥官与其更多的部属,已了解减少伤亡之道。当然,他们也许确是学得太精,但这些等战争即将落幕之际方才上阵的菜鸟,绝不能以过分谨慎一语,抱怨那些日出即行,在烈日当空下走了一天的人。

另一方面,有一种批评指出默兹河—阿戈讷之战中攻击中止得太早,是一件令人失望的事。这种说法忽视了美军作战经验不足的不利条件。美军问题不只是士兵作战经验不足,更重要的是欠缺作战规划的经验。美军的真正准备时间仅一星期。这与法英军在1915、 1916年,甚至1917年在发动攻击之前,有过几个月备战时间是呈强烈对比的。即使德军战斗力与士气正在衰退,这样匆促上阵,对于任何部队都如一股超强压力上身。但现在却要求一支士兵几无作战经验,内部组织也是全新的军队去承受。一般人可能抱怨这部美军作战机器经常出问题,然而令人惊异的是,美军并未崩溃,相反,很快就修复,重新上路。

同时,另一件令美军司令部值得受到赞誉的是,攻击之初即获高度的奇袭效果。这项前期成功,是由于美军情报组巧妙地在较远的东方,孚日山脉(Vosges)附近制造一次极具巧思的攻击假相。

因此,当真正攻击发动时,攻击正面的20英里前线仅有5个师德军防守。这些部队人人憔悴不堪,其中除了一师之外,其余皆为低等级部队。美军为发动攻击曾投入9个师兵力,另有3个师担任预备兵力。美德军战斗力上优劣势之比约为八比一。此外,美军尚有军团预备队3个师。但是,由于从圣米耶勒撤出与转进困难,因此,可以运用于攻击初期的兵力,只有一个正规师。所有兵力中,只有3个师具有前次作战经验。

攻击前,联军曾以2700门大炮发动3小时密集炮轰,另外随伴有189辆小型坦克的出击。重要的是,坦克运用的比例远比7月15日与8月8日的联军进攻为低。同时另一件事也应一提。由于潘兴在圣米耶勒作战前,曾向福煦提出武器支援建议,因此目前所有大炮皆系法国制造,半数且由法军操作。美军另有47辆法制坦克。

潘兴的计划目光远大,确实无法视之为视野局促的产物。依据他的计划,攻击部队应于首日到达并突破克里姆希尔德防线。这段攻击距离即超过8英里。该计划并要求在当夜扩大战果,以使部队于翌晨进入开阔野地。这里几乎是在前往色当与横向铁路的半途上。不幸,潘兴的命令遣词极不清楚。

福煦在其私人笔记中,曾暗示美国军团不应让自己受其邻军——古罗的法国第四军团步调的影响。他写道:“毫无疑问攻击迟滞不前……防线无新命令就不得越过——简直是限制重重的指示。它会阻止扩大战果的机会……”

不幸的是,潘兴无论目标有多么远大,对其各“军”的命令确有这种词意不明的现象。右翼布拉德(Bullard)的第三军与左翼利格特的第一军,曾奉命切入位于各自两侧、居高临下的蒙福孔(Montfaucon)高地,以便协助中央位置的卡梅伦第五军。第五军此时正在扫荡蒙福孔,却可以在“不必等待第三与第一军的攻击下”,朝向克里姆希尔德防线前进。潘兴的未雨绸缪之计是聪明的。但第三与第一军的攻击,必须“以第五军的状况为本”。这里就埋下后来美军瘫痪的因子。

9月26日清晨5时30分,美军发动攻击。第五军侧翼虽受掩护,进度上除了左翼的第九十一师,远比邻军落后。第五军的右端是布拉德军的正规第四师。在该师深入并通过蒙福孔侧面的同时,默兹河附近的第八十师与第三十三师的进展也很可观。至于军团的左翼方面,虽然面对最艰难的进度与地形,部队在利格特的命令下,开始情况很好。因此第三十五师轻轻绕过了棘手的、在符夸(Vauquois)附近的障碍,然后,与左边的第二十八师一齐深入阿戈讷森林正东的艾尔河谷(Aire Valley)将近4英里。而第七十七师更从森林当中穿越而过。他们曾排除万难,与西面的法军联系上。(www.xing528.com)

然后,潘兴忽然下令停止向目标前进。这命令自然可解释成,他在制止攻击推进。此举不但使美军延误6小时的进度,而且进攻的冲击力难以重启。前进中叫停,在包围战中原是正常的。不过利格特的见解认为,面对弱势,甚至暂时丧失士气的敌军时,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美军从未接受过有系统的包围战术与编组训练。若要取得决定性战果,最佳机会就在于敌人援军尚未到达之前,趁着第一波奇袭即以人潮将敌人防御力冲垮。如今美军进攻尚未到顶点就踩煞车,攻势从此一蹶不振,变成只能沿着火线,不定时地突然发作一阵而已。于是大炮无法前进支援步兵,指挥系统失控,补给问题层出不穷,而经验的不足,更使困难地形作战之艰难度雪上加霜。

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德军的“拔刺”战术。原来德军先前已几度进行他们的弹性防御战法——将真正的防御力置于相当距离的后方。因此这些毫无防备的美军,在他们的初攻筋疲力尽、编队失序之后,就闯入这道编织精巧的火网中。虽然第七十九师在第二天攻下蒙福孔,第五军只能跟上在其两侧的友“军”,他们该日进展都很少。随后的日子,美军伟大的攻势实际上已用尽气力。于是,德军在新抵达的援军支援下对美军发起反攻,适时击退已形同脱序的攻击者。不过,美军到了10月4日又发动了一次总攻击,但除了左翼,进展仍小,而且再次暴露一些愚行。美军既无充分火炮掩护,又不发动奇袭,却企图以区区肉身对抗敌人的机枪。但是,利格特军的正规第一师也显示了训练是有用的。该师曾以相当狭窄的楔形攻势,深入艾尔河东岸。10月7日,利格特更因此尝试独特而大胆的行动。利格特命令属下第八十二师跟着第一师北调,在转攻位于艾尔河西岸的敌军之后,再向北前进。虽然情况并不如理想,第八十二师仅有一小部分进入行动,并且未抓紧在阿戈讷地区内歼敌的机会,但美军的威胁至少使敌人领教到,只要时间允许,就应赶紧撤出森林。到了10月10日,美军通过防线,肃清此地障碍。

同时,美军明显无法执行原始计划的情形,已引起后方广泛的反应。法总理克列孟梭造访福煦时尖刻批评道:“那些美国人会丢掉我们在冬天之前获得大胜的机会。他们自己就将自己搅乱了。你必须让潘兴了解情形。现在让我们把状况向威尔逊总统提出吧”。如果一切要依据计划行事,这样抱怨并不公平,因为法国古罗军团根本远落后于美军。但福煦显得更有肚量,或是已经彻底了解潘兴地位稳固得很。他回答道:“美军迟早会学会的。他们正在学,学得很快。”事实上,贝当早已提出过一项正确的战略性建议。他表示,阿戈讷森林地区应在赫萧将军(General Hirschauer)指挥下,交由一个分别由法美两军组成的军团负责。但是潘兴只将它视为一次新的政治性军事行动,因此严拒了这项建议。

然而,潘兴对自己的部队与指挥官,也进行了大改造。他将位于默兹河以东,活动力差的兵力整编为美国第二军团,并派布拉德为该军团司令。他另调派利格特负责第一军团与默兹河—阿戈讷攻势。潘兴自己仍总揽兵符,指挥这两个军团,并命休·德拉姆接替利格特为参谋长,迪克曼接掌原由利格特兼任军长的第一军,海因斯(Hines)接替布拉德,萨默罗尔(Summerall)接替卡梅伦。在潘兴快刀斩乱麻下,其他层级指挥官的“阵亡”,与死在德军机枪扫射下一样快。

但一时之间,德军并未注意到美军这些调动。10月14日,美军再次发动总攻击。人员伤亡与将领声誉受损的代价虽沉重,收获却甚小。这一次的失败,甚至连美军高层都认识到进攻已呈胶着。美军在兵疲马乏,交通与通讯紊乱情况下,虽努力以赴,企图打出成绩,却发挥不了足够减轻其他联军压力的功效。另一方面,在盟友的攻击中,包括有美军第二十七师与第三十师参与的英军左翼,已攻破兴登堡防线上的最后一道防御工事,并于10月5日进入开阔野地。这支联军在进击上,如今仅需克服自然障碍、里程以及兵燹地区了。

美军主将利格特就比较明智。以目前的环境,他已了解最好让他的部队休息整顿,以便尽快恢复战斗力。因为这总比无谓牺牲要好。他不但利用空档补充兵力与军需、改进通讯、整建组织,同时,他仍发动局部攻击,为新一轮攻势取得更佳起跑点。此外,他不仅修正战术,更重拟了作战计划。潘兴曾提议左翼美军应率先出击,接着由其余的“军”,朝右翼进攻。这表示美军将先攻击位于阿戈讷之北,充满天险,密林丛生的勃艮第地区(Bois de Bourgogne area)。其实这里也正是敌军实力最坚地区。利格特则希望以宽阔的楔形攻势从中央突入,袭取波瓦德布戈尼,并联合朝西进攻的法国第四军团,以包围波瓦德布戈尼。

这是很好的构思。因为当利格特在11月1日发动攻击时,这一地区仅出现一支抵抗兵力(3)。第二天,敌军后卫即消失,并很快从其余的美军防线上撤尽。即使德军仍有零星抗拒,美军追击得非常迅速,甚至赶过在侧翼的法军,几乎造成法军很大压力。这应是美军大整顿的成果证明。第一军团的运作,如今比前顺畅许多。尽管在追击时,整个军团曾以最艰难移动技巧朝右回转,现在已完成朝东北攻击的准备。美军即将进入默兹河与希耶河(Chiers River)之间,德军已撤退的坚强工事据点。这一次的回转动作是攻取梅斯的先声,但是停战的落幕钟声已响起。

战略上,这个攻击动作比其他动作更重要。原来这时左翼攻击已经到达卡里尼昂—色当(Carignan-Sedan)之间的横向铁路段。但德军对此,不如对联军攻取梅斯的回转动作敏感。这条铁路早于11月3日即笼罩在联军炮火下。4天之后,联军步兵进入该区,但德军早已逃出包围圈了。事实上,攻势到此虽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结局,但更重要的是,它显示战争将出现“解放”的结局。潘兴这时就对美军发出一条对法国人似乎失当的信息。他在未顾及法国人的感觉下竟说,他希望美军“有荣幸进入色当”,其实色当这时正在法军的攻击区内。潘兴还加上一句鼓励话,“不必管谁的范围了”。这条消息下传的时候,利格特并不知情。结果在军团左方位置的第四十二师就直取色当。潘兴词意不明的命令,尚引起另一桩荒唐事。潘兴心爱的美军第一师听到潘兴一番话之后,也连夜动身。他们匆匆经过第一军的一些师的位置。由于动作急猛,使其他部队困惑,后来他们竟胡闹到抓了四十二师的师长。利格特立即介入,严责两师的行为,并礼让法军先进入色当,以一扫法国自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以来的苦涩记忆。

历史学家在细察这场战争范围之后必定了解,这场发生在11月1日的联军最终攻击,其影响并不重要。因为这时候鲁登道夫已丧失权力,他请求在德国边界重新打一场防御战已被国人所拒。因此在利格特发动攻击之前,敌人已在求和。尽管如此,幸好停战协议的过程拖延很久,使美军有机会发动11月1日的进攻。因为唯有如此,方使美军能够消除第一阶段,即默兹河—阿戈讷之役的第一仗(4)的苦涩记忆。并且,11月1日的进攻,证明在战火折磨下的美军,能够产生将才与呈现一流的参谋作业。这足使光荣捐躯的战士——为国牺牲的武装美利坚子民安息矣。

(1) 这里所谓的突出部,位置略指从伊普尔到凡尔登之间。

(2) 即默兹河—阿戈讷攻势。

(3) 10月底,利格特的第一军团突破了德军第三道防线。

(4) 9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