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解读杜甫《登岳阳楼》诗篇中的天下情怀

深度解读杜甫《登岳阳楼》诗篇中的天下情怀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梁玉军杜甫的《登岳阳楼》,历来被认为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也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特别是写景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境雄浑开阔,集中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情怀,值得我们后人景仰和学习。

深度解读杜甫《登岳阳楼》诗篇中的天下情怀

梁玉军

杜甫的《登岳阳楼》,历来被认为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也被誉为古今登楼第一诗”。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57岁。当时他处境极其艰难,年老多病,靠饮药维持生命。真的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当时杜甫沿长江一路漂泊而下,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引发无限感慨,自身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交集在一起。于是写下这首蕴含着博大胸怀多种痛苦的名篇。特别是写景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境雄浑开阔,集中体现了杜甫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兼济天下”的情怀,值得我们后人景仰和学习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广阔浩渺的洞庭湖把相距千里的吴楚两地从中间隔开,日月星辰、天地万物像在苍茫的湖面上日夜漂浮荡漾。这是一幅多么磅礴阔大、宏伟奇丽的画面。难怪宋代刘辰翁说,此联“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其实,杜甫最善于借壮阔之景来抒发感情,不论是他的“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还是“潮平两岸阔”,我们都能看出诗人宽阔的胸怀而又孤独的身影。

岳阳楼高19.42米,下瞰洞庭,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到岳阳,必登岳阳楼,观洞庭水,但我们能看多远。像杜甫这样看到“无限江山”,除非岳阳楼能高到云端。

但杜甫笔下,却不限于写“岳阳楼”、写“洞庭水”。而是从大处着笔,眼中看到的是广阔的天地。

所以,杜甫眼中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岳阳楼、一个洞庭湖,而是广阔的吴楚大地乃至天地乾坤;在“老病有孤舟”的悲惨境况下,在如此穷愁潦倒的人生暮年,他胸中想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有天下的百姓。这就是他的这两句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的原因。

杜甫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热爱人民,热爱国家。作者一生经历唐朝由盛转衰,亲眼看到安史之乱造成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惨景象,外族入侵,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诗人怎能没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www.xing528.com)

诗人的这种心系国家、心系黎民苍生的天下情怀,在他的许多诗歌作品中都有体现。我们还学过他的著名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由此,我们想到了曹操《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的大海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曹操励志进取、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我们想到了诗人李白,在“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破灭后,写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浑诗篇,他同样是站在云端,他的境界、眼界和远大的抱负,都给我们展现出来了。

我们还能想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那“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壮丽雪景的描写,看到了一代伟人豪放的风格、开阔的胸襟,特别是那胸怀天下的赤子之心。

今天,读了这一句句经典的诗句,我们在感叹诗人丰富的想象,高超的驾驭语言的技巧外,我们更要学习他们那种博大的、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情怀。我们也应该心系国家,时刻关心国家的发展变化。至少我们心里装的不仅仅是自己,有他人,有社会,这样我们也就会成为一个胸怀开阔的人。

(此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