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摄影的魅力:书中深度解读

新闻摄影的魅力:书中深度解读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报纸照片的魅力在于新闻性1995年10月,《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开展向读者征求意见的活动,在问及“您所喜欢的版面、栏目”时,竟有90%的读者回答爱看摄影专版《华东写真》和摄影栏目《今日聚焦》。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我们把《华东写真》办成一块专门以照片的形象语言来表达新闻内容的摄影版,而不是传统的欣赏性画刊。《华东写真》以及相呼应的《今日聚焦》、《快照速递》选择照片的原则是:必须有新闻性,必须有时效性,必须抓拍。

新闻摄影的魅力:书中深度解读

报纸照片的魅力在于新闻性

1995年10月,《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开展向读者征求意见的活动,在问及“您所喜欢的版面、栏目”时,竟有90%的读者回答爱看摄影专版《华东写真》和摄影栏目《今日聚焦》。江西的一位读者来信说:“自从《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创刊后,我们家就多了一本影集——我们把每天的《今日聚焦》和每周的《华东写真》收集成册,闲时拿出来翻阅,常有耳目一新之感,深受全家人的喜爱。”

《华东写真》问世后,也同样受到新闻界的注目和好评,1995年5月底时《华东写真》才出刊20期,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编魏永征就来华东分社进行专题采访,随即在该杂志第八期上以“新开垦的处女地”为题,全面介绍了《华东写真》版的个性、特色。在1995年8月举行的第六届全国新闻摄影理论年会上,全国记协书记处常务书记王哲人同志高度评价《华东写真》版,认为:“已为我们在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报道选题和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方面树立了榜样。”

《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创刊至今仅一年半,版面上照片的总量也不多(每天两个新闻版,各登一组《今日聚焦》和一幅《快照速递》,每周一期《华东写真》),又不是单独发行的,而且至今仍是黑白版,与目前众多的彩色报纸、彩色画刊相比,华东版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抢眼。那么,是什么因素使她能在读者和新闻界获得普遍好评?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即:报纸照片的魅力究竟在哪个关节点上?

我认为,关键就在于我们把《华东写真》办成一块专门以照片的形象语言来表达新闻内容的摄影版,而不是传统的欣赏性画刊。《华东写真》的栏目完全按新闻的体例来设置:《一周回眸》相当于文字消息;《精彩瞬间》相当于特写;《人间万象》是社会新闻;《时代档案》是专访;《热点聚焦》、《社会广角》、《凡人风采》、《华东撷英》则相当于不同题材的通讯。一般每期推出三四个栏目,其中《一周回眸》每期必登。

《华东写真》以及相呼应的《今日聚焦》、《快照速递》选择照片的原则是:必须有新闻性,必须有时效性,必须抓拍。

对新闻照片的包装,我们也极为重视,力求给每张照片制作既一语中的、又富有文采的标题。但最终能留住读者视线并最终能感染读者的,恐怕还是在于照片本身所蕴含的新闻性,是新闻照片的形象语言在起作用。

这里所说的新闻性,不是广义上的,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性。是“什么时间发生什么事”的报道,即事件性的报道。我们要求这幅(组)照片所摄取的画面是在这个被报道事件发生过程中抓拍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瞬间;要求这则图片报道(照片与文字合在一起)必须交代清楚新闻的五要素;又要求选择的题材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发生的新鲜事,是能折射改革开放时代特征的新闻事件;还要求照片拍好后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投递过来。

华东版的新闻照片的时效性特别强,比如《华东写真》基本栏目《一周回眸》,时效超过一周的概不刊用,新闻版栏目《快照速递》,就是要求作者尽快拍摄尽快寄来,一般超过八天的就不登了。华东版上的新闻照片都明确标明新闻发生的确切日期,不用“不久前”、“最近”、“日前”这类给时效打马虎眼的字眼。

这样的照片对读者来说是有吸引力的,因为所报道的都是新近发生的事,使读者有近在眼前之感;所报道的内容又都是活生生的,是发生在读者生活圈内的,使读者倍感亲切;所呈现的画面又都有着强烈的视觉效果,可读性很强。

而那些非事件性的新闻照片,我们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对那些只谈生产、工作、事迹、经验而没有新闻由头的照片——《人民日报》李仁臣副总编称之为非新闻照片的所谓“新闻照片”,那些程式化,无新意,总是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如何如何”,“几十年如一日怎样怎样”之类的照片,则毫不留情地关上闸门。我们这一点做法与目前大多数报纸确实不同。也许,这就是华东版的照片能对读者产生魅力的关节点吧!

那么,华东版为什么强调要将镜头对准事件性新闻,而反对去拍摄那些评述性、综述性之类的新闻?为什么要提倡从新闻事件现场(突发性事件更好)去抓拍新闻照片?其理论依据又是什么?

这就需要从新闻摄影的特性、形象新闻与文字新闻的不同点上找答案。

摄影属于形象思维,文字是逻辑思维;照片长于直观展示,文章善于理念分析;照片是“瞬间定格”,文章可以谈上下五千年,总揽前因后果。也就是说,照片虽有着“一图胜千言”的优势,但也有着难以表达逻辑说理的短处。照片与文字由于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其对新闻题材的适应性也就不一样。不是所有的新闻题材都是适合用照片去报道的,同样,文字也不能将所有的新闻题材包揽下来。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搞出生动的摄影报道,必须要找准题材!

由于照片的优势在于“瞬间定格”,所以如果让照片去反映可以不断反复出现的题材,就不是所长;由于照片的特点是“直观展示”,所以如果让照片去反映讲述道理的题材,也同样不是所长。排除了这两大类题材,最适合用照片报道的当然是事件性的题材了。事件(尤其是突发性事件)过去了就不再出现,我们的摄影记者如能在现场将其最具典型意义的瞬间定格下来,虽然是比较难的,但却是能吸引并打动读者的。这就是新闻照片的魅力之所在。摄影记者要报道好新闻事件,非得在现场,而文字记者则可事后补采访,可见事件性新闻照片的得来要比事件性文字消息难度大,正是这个“难”,才使得照片对读者更具吸引力、更具说服力。(www.xing528.com)

如果报纸版面上所刊登的图片报道,是文字也可以报道的,甚至文字报道比照片更合适,那么,这则图片在版面编辑看来,是可有可无的,对读者来说是缺乏吸引力的。这类照片在版面上即使登得再多,篇幅再大,也难以与文字“并重”,只有照片与文字各司其职,各自去找自己适应的题材,而且体现在版面上的角色是不能互换的,所登照片的生动性、感染力是同一题材的文字新闻所不能比的,这样的新闻照片才有生命力,才是本质上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

也许有人会说,强调照片以事件性的新闻为主要题材,而不强调摄影去反映重大经济题材,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是不是偏离主旋律?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我们能辩证地认识摄影规律,就会明白,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其一,新闻当然不能游离政治。作为党的报纸,必须担负起充分反映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历史过程的责任,这是无疑的。但照片只是报纸新闻的两大主要手段之一(其他还有图表、漫画等),摄影不可能包打天下,涵盖所有题材。我们强调图片报道要符合摄影的客观规律,尽量选择有形象表现力的题材去拍摄,而把那些需要经过逻辑推理才能说清楚的理念类的题材让给文字去完成,绝不是放弃历史责任,恰恰是为了使摄影与文字一起,在总编辑的统一调度、安排下,发挥好各自的长处,互相配合,有声有色地报道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题目。

其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解为经济,把经济理解为生产活动。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非常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会牵涉到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必然会引起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人的观念、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这变革过程中,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我们生活的每一时空,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让人振奋的、让人深思的、让人警戒的许许多多的新鲜事,这些新鲜事中许多就是适合用照片,也应该用照片去反映的新闻题材。华东版创刊后也登了不少反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变化,比如谭进拍摄的《支书大学生》、《何慕的起与落》,李明拍摄的《“地瓜”受欢迎 “杆秤”遭冷落》、《村里的世界真精彩》(见图1、图2),陈仁群拍摄的《“通用”刚转身,“福特”又来到》等。

上述这些照片都是从变化着的、进行中的新闻事件中摄取的,都生动地反映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社会变化,人的精神面貌的变化,是活生生的、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照片。这类照片只能产生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间,而不会产生于其他时期。读者爱看这些照片,是因为这些照片所反映的人和事与同处在改革时代的读者息息相关。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本身也无新闻要素可言,何况那些生产场面的画面也无法变化,而似曾相识的照片就难以让读者喜欢。

可以这样说,《华东写真》的问世,是《人民日报》按新闻摄影规律去报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探索。所以,一开始就得到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今年1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特地在上海召开研讨会,邀请新闻界老前辈,新闻摄影界专家、学者,对《华东写真》版一年来的实践进行了总结、研讨。与会者都认为《华东写真》的成功,最基本的一点在于坚持了照片的新闻性。《解放日报》原总编辑陈念云说:“《华东写真》突出的成功之处是让真正的新闻照片唱主角,改变了长期以来照片在报纸上的副刊性,而成为整张报纸的一部分。新闻界讲究‘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照片什么时候才能飞起来?只有强化了新闻性。”《陕西日报》高级记者葛新德认为:“新闻摄影一定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但是市场经济不等于生产活动,市场经济不等于片面地、孤立地、单纯地反映劳动生产的场面。应当提倡在报道经济新闻时要和突发性事件、事件性新闻联姻,这样的报道才有深度,才有分量。《华东写真》很多经济题材与社会新闻有联系,所以看起来有味。”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副会长胡颖说:“《华东写真》版与目前各家报纸多属副刊性的摄影专刊的根本不同点是强调新闻性,强调时效性,强调照片与文字的并重、相融与互补,追求新闻摄影独立报道新闻的独特效果。《华东写真》在照片的选择与运用上是符合新闻摄影特点、符合报纸工作规律、符合读者愿望、符合现代新闻发展趋势的。”中国新闻摄影学会执行会长许必华在他所作的会议总结中评价说:“《陕西日报·社会大视角》以深度的社会新闻摄影为其特征,《人民日报·华东写真》则是以新闻性强、时效性强、贴近生活为其特征。客观地说,《华东写真》以及与之相联的《今日聚焦》、《快照速递》则与我们对新闻摄影改革的要求更为接近,更具有吸引力。因为它符合现代报纸新闻形象化的潮流。《华东写真》报道的内容涉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方面面,经济建设,社会热点,文化生活,表扬与批评,确实是丰富多彩。完全可以说,这是对时代的形象记录,令人真实可信。可以想象,几十年后,我们的后人只要打开现在的《华东写真》,就可以写出很形象的历史。”

在谈到照片的新闻性时,许必华强调:“长期以来,即使是目前大多数报纸上的新闻照片,实际上都是旧闻,或者说是无闻。而华东版上的照片则称得起是真正的新闻照片,因为它通常是本周内的新闻,而且新闻五要素是齐全的,尤其是时间状语准确,说明词里不再见到‘去年以来……’、‘改革开放以来……’这类套话。过去相当多的照片陈旧,说明词也陈旧。照片是几个月以前的,说明词是抄人家的报告、总结。这种状况希望再也不要继续下去了。”

但是,目前要大多数的报纸都按许必华同志的要求改变局面,确实很难,我们华东版也同样难,难就难在作者队伍中还有许多同志没能意识到摄影要抓准题材这个问题。仍习惯于将目光盯在某个工作成绩上,然后赶过去,让人家按原来的程序重演一遍,拍一张,就算是新闻照片了(这样的工作方式去拍新闻照片能不摆吗?)。而不是将目光紧紧盯住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紧紧盯住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的千千万万个鲜活的变化。不是将工作重心放在一些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突发事件上,也缺乏“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的工作精神。这样就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照片产量太少,无法满足版面的需要。满足不了,就用非新闻照片替代,非新闻照片登多了,读者就不爱看……

为了能让报纸照片真正成为有读者市场的新闻载体,希望众多的老总和广大从事新闻摄影工作的同志都来转变观念,真正按新闻摄影的规律去开掘题材,从活动着的新闻事件中拍出能体现时代特征的、紧扣改革脉搏的好新闻照片来,让新闻摄影这一翼真正飞起来。

1996年7月

附记:这是我在1996年8月哈尔滨第四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也是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理论化地阐述我的新闻摄影理念的文章,直到今天我还是认为我的观点是正确的。

但在1995年8月呼和浩特的理论年会上,当我即席谈到“新闻照片不要一提要记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去拍‘机器加人’,因为‘机器加人’没法生动表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观点时,遭到了权威人士的攻击,认为我在反对用镜头记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伟大使命。我在会上急了,大喊:“不要曲解我的观点!比如,我们再好的照片也不能替代社论的功能!如果我们的照片真的那么伟大,那全国的报纸都办成画报岂不更好?”我这一嚷,蒋铎、于文国等同志立即站起来表示支持我的观点,总算平息了这场观念之争。

从内蒙古回上海后,我就下决心写一篇把这个观点上升到理论的文章。一年后的1996年8月,在哈尔滨第四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上,我的观点就得到了更多的同志的认可,11年后的今天,业内人士都这么认为了,说明只要是正确的观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但今天再来回顾这个历程,依然令我感慨万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