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摄影的魅力:一图胜千言

新闻摄影的魅力:一图胜千言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谈“一图胜千言”——李楠博文《一图胜千言还是一言胜千图》读后感11月21日,《深圳特区报》图片总监李楠小姐在她的博客里发表了《一图胜千言还是一言胜千图》的文章,文章以十分优美的笔触表述了一个对摄影来说十分沉重而又十分现实的话题:要理性而清醒地看待“一图胜千言”!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出手的照片做到“一图胜千言”,才能有效防止版面上由于长期缺乏有形象表现力的照片而出现“一言胜千图”的情况。

新闻摄影的魅力:一图胜千言

也谈“一图胜千言”——李楠博文《一图胜千言还是一言胜千图》读后感

11月21日,《深圳特区报》图片总监李楠小姐在她的博客里发表了《一图胜千言还是一言胜千图》的文章,文章以十分优美的笔触表述了一个对摄影来说十分沉重而又十分现实的话题:要理性而清醒地看待“一图胜千言”!建议有兴趣的影友不妨上网去看看。

李楠说,好的文章和到位的文字表述,也能满足读者的“视觉”诉求,也能起到“一言胜千图”的效果;相反,如果我们摄影人不去努力追求“一图胜千言”的视觉效果的话,我们就会在文字与图片的两军对决中败下阵来。对此,李楠的表述是:“盲目地用量大质次的图片去占领版面,就如用稻草人去冲锋陷阵,这种自杀式的全军覆没可以解释:为什么图片越发越多、越发越大的同时,摄影所带来的成就感却在下降?地位却在降低?独立性日益受到挑战?”她认为,正是由于图片的“高产低质”才造成了目前摄影的“高开低走”。

李楠“一言胜千图”的用词,不仅语言富有特色,点击的问题也很透彻。我同样认为,要想搞好新闻摄影,我们摄影者的眼睛真的不能只盯着取景框里的这点视野,还要将眼光投向与我们的摄影所对垒的那个文字!如果我们参不透文字的优劣之所在,我们也就不会明白摄影之短长。

我们不妨作个简单回顾,在图像不发达的几十年前,报纸上吸引读者的手段不就是靠文字吗?那当然是高手的文笔啰。好的文字描写对人所产生的“视觉感受”也是十分强烈的。十几年前,我迷上金庸的武侠小说的原因就是,当我随着金庸的笔端一行行看下去时,我的眼前自会出现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如同在看电影,令我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是金庸作品的魅力。

当然,由于科技的发达,摄影技术的普及,媒体在报道手段的运用上,渐渐将那些有场景出现的,有视觉形象可表现的题材交由图片来承担,而文字则更多地承担需要用理念表述去报道的题材。现代传媒出现这样的定位,是时代赐给图片的机遇。新闻摄影无论如何要遵从这个定位,守住这块好不容易占领下来的阵地。

那么,如何在两军对垒中守住块阵地,继而能胜出呢?我认为关键之处就是要能够“洞察摄影的弱项,知其所不能为,方能有所为”(李楠语)。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出手的照片做到“一图胜千言”,才能有效防止版面上由于长期缺乏有形象表现力的照片而出现“一言胜千图”的情况。

所以,我一直强调我们摄影者在动手拍摄时应先考虑好该拍什么题材,尽可能摒弃那些没有视觉形象可表现的题材,多拍那些“我用一张照片就能生动表现内容,而文字纵然写上千字也难表述”的题材。

可惜的是,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多作者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犯着这个错误

我在这里给大家举两个例子。(www.xing528.com)

一是《小学生为构建和谐社会出点子》(见图1)

单看标题,你会觉得这是个新闻(不管实际效果如何),而且是个挺有新意的新闻。但是我们稍加思索的话,就会发现,这却是个让照片无法表现的新闻!如果图片上这位小女孩是说出了一个好点子,那么读者一定想知道小女孩说出来的是什么点子。可惜,要说清楚这小女孩说的点子是什么,或者小女孩怎么会想到这个点子的,恐怕只能靠文字去交代了,而靠面前这张照片用来表达小女孩所说出来的点子的内容,是无论如何也办不到的,拍了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二是《请讲普通话》(见图2)。

谁都知道,普通话普及是时代进步、社会文明的必然,所以边远省区学校推广普通话是件值得肯定的事。但你看了这个画面,你能相信孩子是在给母亲说“请讲普通话”吗?所有能体现新闻“内容”的“物证”也就是背景上的这条横幅了。语言是只有声音而无形状的,所以你说孩子在说“请讲普通话”,而我可以说这是孩子在妈妈怀里撒娇、吵着要糖吃呢!因为照片无法表现声音,所以用照片去表现声音,不仅苍白无力,还显得十分滑稽。

也许我上面所举的这两个例子比较极端。

而我们在采访中碰到的题材,也不是那种绝对不能用照片去表现或是绝对应该用文字去报道的题材,因此造成了许多摄影者不认为这“问题”是个问题,因此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大家心里都明白,体现在版面上的新闻照片,如果都是如此没有形象表现力的话,要想“一图胜千言”,是痴人说梦,倒是在上演用“稻草人去冲锋陷阵”的童话剧!可是很少有人站出来呼吁去改变这种落后挨打的局面——这正是眼下新闻摄影界的浮躁之处,每年全国理论研讨会上那么多的空话套话犹如泡沫盖住了这个应当解决却由于音量不够而得不到解决的问题。

但是,一旦我们的摄影者能够认清照片是需要依靠“视觉形象”才能成其为照片的话,在选择摄影的题材时尽可能地做到“扬长避短”的话,我们的照片就能“高产优质”,体现在版面上就会“高开高走”(改李楠语)。

2006年4月27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