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茶叶的传播发展历程和主要区域

中国茶叶的传播发展历程和主要区域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为饮茶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这也和西南地区是我国茶树原产地的说法相符合。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

中国茶叶的传播发展历程和主要区域

1.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这也和西南地区是我国茶树原产地的说法相符合。西汉王褒的《童约》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荼”两句,反映西汉时成都一带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和茶叶市场,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

2.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叶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在西汉时设了一个以茶陵为名的县,说明当时茶已传至湖南,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

三国、西晋,随荆楚茶叶在全国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逐渐取代巴蜀而成为茶的重要发展区。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就记载了当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优势,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闻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www.xing528.com)

3.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市场需求大增使南方茶业得到蓬勃发展,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他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4.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闽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进贡到京都,而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