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电影公司常规制片架构与内容

国内电影公司常规制片架构与内容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电影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外交流越来越多,我们的电影制作开始逐步学习、借鉴外国(美国)的电影制作体制和中国香港的电影制作体制。中国内地电影监制制度逐步转型和形成,制片机制开始成熟。如今,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数量猛增,由此也出现了电影观众数量增加、电影银幕数量增加、电影观影频次增加、电影投资份额增加、电影开始划分类型的局面。

国内电影公司常规制片架构与内容

基本团队模式和人员组合

出品人:电影投资方的领导。

策划:电影题材孵化、确定的主导人。

编剧:原小说、剧本作者,改编(电影剧本的主要编剧),剧本统筹(剧本后期的协调)。

制片部门:制片主任、现场制片、生活制片、外联制片、场务、车辆、财务

导演部门:总导演、导演、副导演、演员副导演、统筹、场记、宣传、现场剪接、特效剪接。

摄影部门:摄影指导、副摄影、摄影助理、摄影焦点、机械员、场工。

美术部门:美术指导、服装、化装、道具、制景、绘景、陈设、现场。

录音部门:录音指导、外景录音、对白、音乐、动效、乐队、混录、话筒员。

照明部门:照明指导、照明师、助理、电力、设备、照明员、场工。

后期制作部门:特效、字幕、调色。(www.xing528.com)

宣发部门:宣传、发行、放映(现在的宣发整合成了营销,放映一部分在营销,另一部分归到了院线)。

上述结构的内容体现的是我们过去的工作是以导演为中心制的电影制作体系架构

我们从外国的电影项目结构组织形式和内容可以看出:出品人作为投资方代表是一个统领的位置,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当然,也要把社会效益放在其中,但是不多。按照理想化的希望,出品人、监制、导演三者应该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形成互补,集合、发挥优势,达到制作和管理的相对统一。

在我们的电影制作体系和结构中,过去还没有形成金字塔结构的顶端人物绝对关系。出品人往往承担的是法人、行政的角色;监制或制片往往承担的是决策、执行、平衡多方利益和服务的角色;导演作为直接完成者和制作人员的核心,塑造、维护着电影的品质

中国电影在过去的年代,电影制作工作都是交给导演来全权负责和完成的,这让导演成为唯一具有电影制作控制权的人。

随着电影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外交流越来越多,我们的电影制作开始逐步学习、借鉴外国(美国)的电影制作体制和中国香港的电影制作体制。

中国内地电影监制制度逐步转型和形成,制片机制开始成熟。与美国好莱坞的“制片”(producer)责任有所不同的是,我们的监制更多的是一线领导者和协调者,兼任行政担保。职能定位也更多的是解决电影制作中的行政管理问题,并非制作的决策者、监察者。这是东方文化和西方电影工业体制直接碰撞所产生的角色、职能。

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中国香港电影监制都来自资深电影导演团队,具有一定制作经验和人脉,在实际工作中与导演算是一种传帮带的师徒或兄弟(朋友)关系。与实际出资人、出品人之间则是商业雇用或友情帮忙的关系。所有的关系之间其实有着一些微妙人情、行规、江湖、同事的意味。不像西方电影体制从电影制作和管理的角度出发,完全是岗位和专业的角色问题。

从1949年到1980年,中国电影是“计划经济”的体制管理。拍摄什么?拍摄多少?投资额度?都是集体讨论和计划安排,这也是当时所谓“导演中心制”的由来。虽然当时电影作品的制作数量不多,但是也出现了非常多的精品,在思想宣传和文化传承上影响了几代人。当下,电影生产数量虽然多了,但具有一定品质的国产电影并不多,完全是靠影院频繁播放来扩大影片影响力。由于影片立项、计划和团队的因素,影片风险也主要在导演身上。如果导演有一定的水平,具备题材取胜、影像造型、叙事技巧等方面的能力,只要具有一定的艺术创作水准,基本上就可以达到社会效益、艺术品位、经济收益的平衡。

如今,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票房过亿的国产电影数量猛增,由此也出现了电影观众数量增加、电影银幕数量增加、电影观影频次增加、电影投资份额增加、电影开始划分类型的局面。随着观众对国产电影的需求开始呈现类型多样化的趋势,观看自己需要的类型电影成为当下观众的消费心态。营销方法、类型把控、项目管理也处于这样的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