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记忆理论与城市文学研究——以上海为例

文化记忆理论与城市文学研究——以上海为例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家对老上海的“怀旧”式叙述,是否纯属“文人发‘嗲’”行为[44]?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还可以提出更多,在此先行提问,乃是因为笔者发现一种兴盛于21世纪的西方人文学科思潮——“文化记忆”理论十分有利于上海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和方法的更新。文化记忆理论对于考察上海文学视界中的文本属性、文学经典、文学史建构、作家时间意识及身份认同等问题很有借鉴价值,笔者对此问题拟作一番分析。

文化记忆理论与城市文学研究——以上海为例

上海文学”是指“上海人的文学”还是“上海的文学”?抑或另有其他意涵?作家对老上海的“怀旧”式叙述,是否纯属“文人发‘嗲’”行为[44]?当初在《上海摩登》中雄心勃勃地重绘上海文化地图的李欧梵,为何后来又自我反省“未把时间的观念计算在内”之不足[45]?如何看待茅盾张爱玲作品的“经典化”道路之差异?鲁迅、茅盾等作家在上海文学史的存在和中国文学上的存在有无意义区别?张爱玲、王安忆、陈丹燕、卫慧等作家的上海书写是否具有同一纬度的文学价值?“海纳百川”的都市文化精神与上海作家的文学实践以及文学史研究具有何种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还可以提出更多,在此先行提问,乃是因为笔者发现一种兴盛于21世纪的西方人文学科思潮——“文化记忆”理论十分有利于上海文学研究视野的拓展和方法的更新。

文化记忆理论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与德国文化史家瓦尔堡首先提出了“非个体记忆”(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学者扬·阿斯曼和阿莱达·阿斯曼正式提出了“文化记忆”理论。文化记忆理论认为:文化是一种记忆现象,“记忆术”可以“赋予精神的内心和中间世界以稳定性和持续性,取消其易逝性和生命的短暂性”[46];记忆的“自我认知功能”对“体验往事的过程”发挥作用,这一功能与“时间观念”关系密切,有了“文化记忆”才能“确认我们的身份和我们的归属”[47]。文化记忆理论对于考察上海文学视界中的文本属性、文学经典、文学史建构、作家时间意识及身份认同等问题很有借鉴价值,笔者对此问题拟作一番分析。(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