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阅读的定义及其特征

数字阅读的定义及其特征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数字阅读的定义,不同学者或机构有不同的理解。[7]广义的数字阅读,内容更具发散性,除电子文本、图片外,音视频等立体、动态媒体也位列其中,如李国新[8]、刘炜[9]等认为,广义的数字阅读是以数字化形式获取或传递认知的过程,不论载体、场合、形式,可以是任何数字化终端,可以是任何格式,可以通过任何技术手段,可以是交互的、跨越时空的社会性阅读,也可以是私密的个人阅读。数字阅读相较于传统阅读呈现出其自身特征。

数字阅读的定义及其特征

对数字阅读的定义,不同学者或机构有不同的理解。

狭义的数字阅读定义,将阅读内容限制于以语言符号为主的文本内容,如姜洪伟认为,数字阅读是阅读的数字化,即使用数字设备阅读以语言符号为主的数字化文本内容。[5]肖雪认为,数字阅读是利用数字阅读设备(主要是电脑手机电子书阅读器)来进行的,通过网络在线或离线方式接收和获取文本中信息、知识、内容的行为,具体包括浏览网站的网页信息、论坛帖子、邮件信息、文献数据库、电子书、演示文档、手机短信、数字化报纸期刊等内容。[6]

中观意义上的数字阅读,除文本内容外,还包括静态的图像、表格、地图等,如艾瑞咨询认为数字阅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象的数字化,阅读内容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二是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即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ad/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阅读器等。[7]

广义的数字阅读,内容更具发散性,除电子文本、图片外,音视频等立体、动态媒体也位列其中,如李国新[8]、刘炜[9]等认为,广义的数字阅读是以数字化形式获取或传递认知的过程,不论载体、场合、形式,可以是任何数字化终端(如网络浏览器、电子书阅读器、电子纸或音视频设备),可以是任何格式(各种文本、图像、音视频),可以通过任何技术手段(脱机的、联网的),可以是交互的、跨越时空的社会性阅读,也可以是私密的个人阅读。

数字环境下,知识信息愈发具有鲜活性、流动性,人作为信息的生产者和接收者,随时随处都在与外界交换信息。传播学领域有一种所谓“电子人(Cyborg)”的提法,将社会个体形象地描述为网络节点,即“手持各种电子媒介,随时发布信息并被众多电子媒介信息所浸没,成为媒介化社会电子网络节点的新人类[10]。由此,认为数字阅读是以数字化形式获取或传递认知的过程似乎更合适,但为了避免定义内容的无限度扩张以致难以把握,本章将讨论的重点限定为中观意义上的数字阅读,即传统阅读对象和阅读方式的数字化。

数字阅读相较于传统阅读呈现出其自身特征。

(一)阅读形态多元化

多种阅读设备如计算机、平板电脑、手机、电子书阅读器、MP3、PSP、MP4等可供读者自主选择;各种格式、长度及体量的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通过单一或组合的方式提供给读者,带给读者多元化的内容体验。(www.xing528.com)

(二)阅读模式多样化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偏好,自主调整字体、字号、背景颜色、亮度等。根据阅读环境或习惯的差异,选择在线浏览或离线阅读、翻页或滑动阅读、横屏或竖屏阅读、默读或听读、顺读或跳读,甚至通过检索匹配的查询式阅读。此外,除主动获取感兴趣的内容外,还可接受阅读推送等。

(三)阅读内容交互融合

读者在线上阅读的认知过程中,通过阅读社会化交互,包括内容分享、转发、评议、回复等,实现互动参与、社会交往。在此过程中,用户既是数字内容的创建者也是读者;数字化内容之间相互引证、内外链接,读者可以根据需要拓展或延伸阅读内容。此外,传统的以文本为主的平面静态阅读逐渐发展为文、图、声、像结合的动态、多维、立体式阅读;数字化阅读设备通过对阅读内容、阅读标记、用户评价、浏览痕迹等的记录和计算,推荐读者可能感兴趣的内容等。

(四)读者对象成群集聚

数字环境中,相同阅读兴趣的用户可以通过主动或被推荐方式快速结识抱团,将个人阅读变成公共阅读的团体行为,在小团体内交流心得、分享体会,共同参与团体发起或组织的活动,并将线上交往延伸到现实生活,如豆瓣小组、QQ群、微信群等。此外,数字化设备能通过记录读者个人或阅读内容的相关信息,对用户进行包括性别、年龄、职业、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等在内的多维度分类、分组,并针对不同类别的用户群开展个性化服务。

数字阅读有着无可争议的诸多优势,如使用便捷、检索快速、储存海量、动态立体媒体、跨平台交互、用户参与内容创建、价格低廉等。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如阅读设备系统不稳定、蓝屏、中断响应、闪退、电池易消耗等缺陷,而且即便是先进的电子墨水技术也无法避免对人的视力造成伤害。但无可争议的是,它已然成为信息时代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不论是为了避免孤独感、无聊感的消遣阅读,还是为了探索新知、消除不确定性的求知阅读,它充斥在乘车、等待、休息、工作、学习等各种过程之中,也出现在书房、卧室、餐厅、沙滩、草地等各种环境之下。数十年前,北岛在诗中将生活比喻为一张网[11],而当下已成为“电子人”的我们,正是被Internet这张无形之网网罗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