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机摄影的日常化:弥补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手机摄影的日常化:弥补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人认为手机摄影最大的特点是简便快捷,但我认为是“日常化”。只有手机,才是摄影真正做到了“日常化”的状态。如今,手机摄影中流行的“自拍”或许就是这种日常化的极致表现。很多专业的摄影师也在用手机进行摄影创作,同样,业余的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日常化”照片也闯入了专业领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手机摄影的“日常化”特点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摄影记者在突发新闻事件中不在场的缺憾,增强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手机摄影的日常化:弥补新闻摄影的时效性

很多人认为手机摄影最大的特点是简便快捷,但我认为是“日常化”。纵观相机的发展历史,就消费级的相机而言,其发展的过程基本上就是小型化的过程。相机的小型化有利于摄影者随时随地的进行拍摄,抓取到身边发生的“决定性瞬间”,也就是很多人认为的简便快捷。然而,即便消费级的相机小型化到“卡片机”的级别,它仍然是相机。即使是专业的摄影师或摄影爱好者也不太可能做到随身携带,更何况是普通人。于普通人而言,相机不属于必需品,无论是上班还是逛街都不一定要随身携带,除非我们在出门前已经计划好要进行拍摄。所以,即便是卡片机,我们也是需要有计划有意识地去拍摄。然而,手机就完全不一样了,手机是我们的必需品,是我们随身携带的物品,因此,可以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随身拍”。只有手机,才是摄影真正做到了“日常化”的状态。图10-1是2015年索尼世界摄影大赛手机摄影类第一名的获奖作品,很多人觉得这张照片获得第一名有些名不副实,特别是和第二、三名甚至一些入围作品相比。但我觉得之所以这张作品能获第一名,或许是跟评委们对“手机摄影”的理解有关,或许他们并不认为手机摄影一定要拍的像相机那样“美”,那样有“艺术性”,那样有“视觉冲击力”。恰恰相反,手机摄影就应该和相机拍的不一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独特属性和价值。从他们评出的第一名的作品可以看出,这种独特属性和价值或许就是“日常化”,这张照片无论从哪种摄影标准来看——既没有艺术摄影中的“美”,也没有纪实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它都太平常了,但正是这种“日常化”才使得手机摄影有其自身独特的存在意义。其实,摄影最初也曾强调生活中的这种日常化,但是随着摄影的发展,“美”与“视觉冲击力”逐渐取代了日常化,或许手机摄影能让人人们找到摄影最初的那种随意和随性。如今,手机摄影中流行的“自拍”或许就是这种日常化的极致表现。当然,对这种现象如何看待是另一回事,毋庸置疑的是正是手机摄影催生了日益泛滥的“自拍”现象。

图10-1(www.xing528.com)

手机摄影“日常化”并不仅仅体现在普通人的身上,因为摄影的“专业”和“业余”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手机摄影亦是如此。很多专业的摄影师也在用手机进行摄影创作,同样,业余的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日常化”照片也闯入了专业领域。这在新闻摄影中尤为明显,新闻摄影强调时效性,然而,新闻事件发生时,在现场的往往是普通市民,媒体记者赶到现场时,拍到的照片可能早已失去了时效性,尽管他们使用专业的相机拍摄得,其新闻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因此,21世纪初,“市民摄影记者”(Citizen Photojournalist)一词就已经诞生,“专指那些非职业化、用手机拍摄新闻事件,并将照片发给新闻出版物,最终获得刊用的公共人群”。手机摄影使得这一人群越来越多。2005年8月,美国田纳西州成立了一个名为“Cell Journalist”(手机记者)的新闻供稿服务机构。他们的口号是:“我们关注社区媒体的力量,我们寻找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内容。”该网站对普通公众使用手机拍摄新闻事件及名人的图片进行鼓励,并且通过该图片社网站向主流媒体销售。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后,《纽约时报》头版刊登的该事件的现场新闻照片,其拍摄者并非专业新闻记者,而是一位普通乘客用手机拍摄的图10-2。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手机摄影的“日常化”特点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专业摄影记者在突发新闻事件中不在场的缺憾,增强新闻摄影的时效性。总之,数字化的影像采集、处理、传播和接收过程给新闻摄影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近年来,世界新闻摄影领域图片采集过程越来越平民化。非专业的市民摄影记者的出现对专业新闻摄影工作者形成冲击;先前由传媒专业人士控制的话语格局被打破;手机在促进网络移动化的同时,使传受实现合一;而网络和手机屏幕式阅读方式正悄然改变着新闻图片的编辑、呈现和观看规律,进而使新闻摄影本身发生改变。

图10-2 (见书后彩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