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实践中的不平衡现象分析

校本课程实践中的不平衡现象分析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4.课程供给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当初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主要是为了突出“办学特色”,并不是出于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的目的。

校本课程实践中的不平衡现象分析

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梳理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校本课程与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关联不够紧密

学校自2003年开始就开设了几门校本课程,但多是零散的、无序的、碎片化的,没能从整体布局上进行规划与设计,课程建设过程就是简单地将校本课程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积木堆”,有些课程之间还存在着交叉、重复的情况,各类课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清晰、稳定的课程构架,与我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的关系不明显。

2.校本课程的丰富性、选择性不够

2016年,学校只有四门校本课程,即“葫芦的种植与艺术”“四德三规范”“葫芦丝”“太极球”,数量不足,存在单一化现象。究其原因是校内外课程资源没能得到合理地开发利用,例如,学校每逢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的主题教育活动就可以开发为校本课程;再如,学校足球工作成绩突出,已被评为市级足球特色学校,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做法并没有及时整理、提炼和固化,一旦足球教师调走,就可能没人能够继续做好这项工作了。(www.xing528.com)

3.学校各类课程之间缺乏有机整合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缺乏有效协调,校本课程在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组织的形式、策略的运用上没有准确地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实现对接,使其在课程功能的发挥上出现了空白和重叠的现象。

4.课程供给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当初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主要是为了突出“办学特色”,并不是出于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的目的。学生家长对学校开设什么课程也不太关心,他们一般更在乎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学校课程管理活动中,教师没有成为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校安排什么课程,学生就只能整齐划一地学习什么课程,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与空间,更不要说参与课程的开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