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南大调曲子的曲体结构及艺术特征

河南大调曲子的曲体结构及艺术特征

时间:2023-07-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南大调曲子曲体结构划分较为简单,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单曲体;另一种为套曲体。

河南大调曲子的曲体结构及艺术特征

河南大调曲子曲体结构划分较为简单,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单曲体;另一种为套曲体。

单曲,又称“支曲”,现今流传的单曲大多数是从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单曲一般描述的是一段故事或者是一个场景,一般而言,使用一个曲牌即可。此曲体特点是便于曲艺艺人、观众记忆,同时也利于流传下来。然而,如果故事长一些便不适于使用这一曲体,套曲体会较为合适一些。单曲所使用的曲牌有昆牌、打牌,单曲结构的大调曲作用有《林冲夜奔》《春游》《拷红》《关公一世》,它们用得到曲牌次分别是《劈破玉》《寄生草》《码头调》、《满江红》。此外,杂牌曲内容较少,也使用用单曲结构。

第二种是套曲体,又称曲牌连缀体,主要分为套曲连缀、单纯连缀和习惯连缀三种。套曲体适用于故事情节较复杂的曲目,一般开头与结尾使用同一曲牌,中间的唱词、曲调使用其他曲牌。曲牌的选用也是要遵循一定的规范:①曲牌的音乐形象要与故事情节相符;②曲牌的连缀便于表演者掌握;③旋律与节奏动听,适于听众欣赏。在曲牌的选用时,忌讳将差不多的曲牌堆砌在一起,这样整个曲目听起来变化很大,过于平淡无奇。并非美术作品只讲究形式美,音乐作品也是注重节奏旋律的变化。

(一)套曲连缀

大调曲子的套曲连缀多种多样,前文已经说明了一首曲子的开头与结尾是采用同一曲牌的。中间曲牌的选择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定。若干个曲牌表演同一首曲目,一定要注重曲牌之间的关联与故事的情节设置。在大调曲子的众多曲目中,常见的套曲有鼓子套曲、川垛套曲、越调套曲等,码头套曲、满江红套曲并不是很常见,但是也有使用。有关这些套曲的使用情况,我们下面介绍。

1.鼓子套曲

鼓子套曲在河南大调曲子的曲牌设置中最为常见,受北京八角鼓的影响,鼓子套曲的曲词、结构在本地曲艺的基础之上借此发展。[1]鼓子套曲的开头与结尾一般是鼓子头作开头和结尾,中间的曲目是若干曲牌组成。比如,大调曲子《武松还乡》的曲牌词是[鼓子头]——[阴阳句][鼓子尾];《杜康卖酒》的曲牌词是[鼓子头]——[阴阳句]——[坡儿下]——[打枣杆]——[罗江怨]——[太平年]——[茨儿山]——[诗篇]——[剪剪花]——[银纽丝]——[汉江]——[软诗篇]——[鼓子尾]。除了上述的情况,鼓子套曲也有只采用[鼓子头][鼓子尾],中间曲牌省略的情况。比如,《关公一世》的曲牌是[鼓子头]——[鼓子尾]。

2.码头套曲

码头套曲是河南大调曲子中篇幅较长的曲牌,其特点是字少腔多、节奏舒缓。它的结构形式是在[码头调]的七个乐句之间插入不同的曲牌。例如曲目《私配》:[码头]——[一腔]——[二腔]——[三腔]——[四腔]——[渭调]——[下颌]——[双叠翠]——[银纽丝]——[五腔]——[六腔]——[七腔]。(www.xing528.com)

3.越调套曲

河南大调曲子中越调套曲的发端是陕西曲子,其开头与结尾均是[越调]。《莺莺游庙》就是越调套曲,其曲牌是:[越调头]——[背弓]——[西满川]——[金钱]——[银纽丝]——[背弓]后三腔——[越调尾]。

4.满江红套曲

大调曲中一些曲牌是受外省影响产生的,比如,满江红套曲来自与江淮地区的曲艺曲牌——[满江红调],叫寄其分为[满江红头]和[满江红尾]两部分。其套曲的结构为:[满江红头]——若干曲牌连缀——[满江红尾]。例如《云楼会》:[满江红头]——[银纽丝]——[汉江]——[渭调]——[老剪剪花]——[软书韵]——[诗篇]——[串铃]——[推倒船]——[诗篇]——[满洲]——[边关]——[小桃红]——[满江红尾]。

(二)单纯连缀

单纯连缀是因为该曲牌没有一定的曲牌做开头和结构,由若干非曲牌连缀而成造成这个故事。例如:《三堂会审》:[满洲]——[扬调]——[哭剪剪花]——[扬调]——[诗篇]——[汉江]一[扬调]——[汉江]——[扬调]——[满洲]——[憧关]——[满洲]。

(三)习惯连缀

习惯连缀,顾名思义,便是依据以往的作曲习惯,一些曲牌的使用形成固定搭配,比如,[打枣杆]——[罗江怨];[石榴花]——[上小楼];[呀呀优]——[莲花落];[南罗儿]——[北柳];[鼓子头]——[阴阳句]或[坡儿下];[诗篇]——[鼓子尾];[上流]——[软诗篇]。使用习惯连缀的曲目一般都是两个曲牌以上。如今,习惯连缀的形式依旧被广泛地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