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调曲子艺术:河南民俗的历史积淀与力量支撑

大调曲子艺术:河南民俗的历史积淀与力量支撑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调曲子能够很好地存续和发展离不开河南这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二)强大的创作队伍和演唱队伍为曲艺提供了发展动力河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文人文化,为大调曲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强大的创作队伍和演唱队伍为大调曲子提供了发展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更是重视文化,重视曲艺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

大调曲子艺术:河南民俗的历史积淀与力量支撑

(一)丰富的文化传统赋予民间曲艺坚实的根基

1.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河南南阳地理位置优越,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平顶山、洛阳,东邻信阳、驻马店,南临湖北省丹江口、襄阳、老河口随州等市,西接陕西省商洛地区。与各地交流密切,商业文化的繁荣带来了南阳经济的兴盛,也带来了曲艺文化的发展。南阳的商业活动促进了南阳和与之相邻的湖北、陕西的文化交流,内乡马山口等药材集散地与四川药材的相互来往,也沟通了与四川等地的文化交流。因此湖北、陕西的一些曲艺、小曲、民间小调、戏曲声腔,以及四川清音的不少曲牌,都大量流入南阳,大调曲子中的不少曲牌都源出于此。另外,还有一些文人、商人从北京、安徽带来一些曲书目,经过南阳曲种的演唱都成为南阳曲艺文化的组成部分。例如,北京的子弟书《露泪缘》就是这样成为大调曲子的弹唱内容的。

2.多种多样的民间文艺形式

自古以来,河南地界诗人漫游,吟诗题咏;百姓聚会,文艺游乐形成风气。河南汉画像石中“舞乐百戏”的场面很多,图中的弹琴瑟伴唱与现代的曲艺表演十分相似,图中的击桴鼓者,似乎在边鼓边唱。多彩多样的演唱活动,成为南阳文化传统的一部分长期流传,生生不息。例如,在新野县太山庙中就保留了一本清光绪年间的工尺谱抄本,内收[起字调][双叠翠]等十六种曲牌。这些曲牌大多已进入了大调曲子,并成为常用的曲牌。当今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南阳西坪民歌,汇集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三秦文化不同风格的演唱元素,有[大对花][小对花][陪郎][留郎][拜年调][绣荷花][采桑曲][石榴烧火][四六句]等数十个调门。

3.文人文化为大调曲子发展提供了文学源泉

中原地区自古便是人才辈出,这个文人群体是南阳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影响着南阳文化的发展,不仅他们的作品为戏曲曲艺等其他文艺形式提供了改变的文本,而且更影响着河南的文化风气,使河南人关注文化、关注文学、热爱阅读,营造了全民阅读的氛围,也带动了戏曲、曲艺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积累和欣赏。大调曲子能够很好地存续和发展离不开河南这种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强大的创作队伍和演唱队伍为曲艺提供了发展动力

河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文人文化,为大调曲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强大的创作队伍和演唱队伍为大调曲子提供了发展动力。在闻名全国的南阳作家群中,有许多作家本身又是曲艺作家,如袁清岑、阎天民、兰建堂、丁新秀、吕樵、李文武、董玉泉、孙幼才、何中兴、党铁九、杨山林、周同宾、李克定、杨清江、曹宝全、王鹏彦、陈玉林、张景秀、张虎山等,他们热爱曲艺创作,深入生活,积累素材,不断创作出新的曲艺作品。特别是曲艺作家和其他文学作家之间往来密切,气氛和谐,常常以文会友,相互研讨,相互刺激,使他们思维活跃,创造力旺盛,能够写出个性鲜明、生动有趣、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曲艺作品。例如袁清岑在20世纪50年代改编的《卖丫鬟》,语言鲜活,形象生动,情节有趣,由三弦书演出,在省级和国家级比赛中获大奖,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播放,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编入《河南十年曲艺选》。而演唱这一曲目的曲艺形式三弦书,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衰微,四五十年代在河南的其他地市已不见演唱,但由于演唱了《卖丫鬟》,名声大振,在全省各地又响起了三弦书的旋律。从此,在曲艺界流行了“一个曲目救活一个曲种”的说法。兰建堂、丁新秀、周同宾等创作的现代曲目《女货郎》《二嫂买锄》《三考新郎》等,都是在全国叫得响的曲艺作品。(www.xing528.com)

除曲艺作家,河南还活跃着一支力量雄厚的演员队伍。《南阳市曲艺志》记载了五代南阳市的大调曲艺人,达105人。群众对大调曲子艺人有许多有趣的称呼,如“四霸天”“四大难请”“五虎将”“曲子圣人”“曲子状元”等。新中国成立前的代表人物有曹东扶、张松亭、郑跃亭、张华亭、张宴如、贾景枢、仝振武、赵殿臣等。新中国成立后,专业大调曲子演员有王富贵、白灵芝、胡运荣、陈友兰、朱迎春、张自新、鲁紫慧、夏金亭、胡玉琴、刘明侠、曹桂英、曲凡芝等。改革开放后,除了专业演员坚持演出外,还有许多家庭式的演出活动以及大调曲子研究会的曲友聚演。《卖丫鬟》《女货郎》《二嫂买锄》等曲目之所以能够产生全国性影响,王国栋、李玉兰、马香申等演员的演唱功不可没。

(三)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大调曲子发展提供了空间

河南除了拥有强大的创作队伍及专业的演唱队伍之外,在南城乡,还有一个庞大的听众群体。这个听众群体由不同层次的人群构成。第一个层次是一大批业余或半业余的演员,他们经常利用农闲或者业余时间,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文化广场或是在家庭聚会中,以自娱自乐的形式进行着曲艺活动,抑或在逢年过节或有重要活动时,他们聚集起来排练演出。许多演唱者同时又是创作者,他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们了解群众的心声,熟悉群众的语言,他们的作品如实反映了群众的生活,容易与群众产生共鸣。他们同时也是听众,每逢专业演员或名角儿演出,他们忙上忙下,组织听众,为演员的成功演唱叫好,活跃演出气氛。第二个层次是“曲迷”。他们是为了曲艺活动而不计个人得失者,他们拜访演员,收集资料,为曲艺呐喊,为曲艺宣传,当然也为曲艺演出助阵。他们可以为一场曲艺演出废寝忘食而不计任何报酬,甚至还会奉献自己的积蓄。这两个层次是曲艺活动的中坚力量。第三个层次是曲艺的一般爱好者、欣赏者。他们是支持曲艺活动最广大的群体。

(四)政府对曲艺的重视和培育为曲艺发展提供了保障

河南政府有一个传统,尊重文化和文化人。直到清代民国,新上任的地方官员首先拜访的就是当地的文化人和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更是重视文化,重视曲艺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政府的重视和培育为南阳曲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首先,政府重视各种曲艺组织的建立。20世纪50年代初,原南阳市率先成立了“宛曲改进社”,随后邓县成立了“邓县大调曲子改进社”,南阳县石桥镇成立了“大调曲子研究社”,南召县成立了“云阳曲艺改进社”等。50年代中期,部分县市政府组织建立了专业的曲艺表演团体,如南阳县曲艺说唱团,原南阳市曲艺队,桐柏、新野、邓县等也陆续建立了曲艺队。到60年代,全区各县普遍成立了曲艺表演团体,南阳市成立了说唱团。21以来,南阳市新成立了多个曲艺研究团体,2003年,镇平县成立了“大调曲子研究会”,2008年,南阳市成立了“南阳大调曲予研究会”。这些曲艺组织的建立,把闲散在民间的曲艺艺人聚集到一起,形成了人才优势,为发展与繁荣曲艺艺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多次举办培训班和曲艺座谈会。文化局、曲协以及各县文化局、曲协,经常召开曲艺创作会议,给曲艺创作人员指明方向,提出要求,并在会议上交流经验,表彰新人新作。为繁荣曲艺创作、不断更新创作观念,政府还多次组织各种形式的曲艺理论研讨会。

最后,组织曲艺比赛和演出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举办首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上,大调曲子《打渔杀家》的参演得到了好评。1986年3月举办曲艺新作会演。1987年10月选拔节目参加省“水仙杯”会演。1988年10月举办全区曲艺选拔赛和“赊店书会”。1992年承办了“华澳杯”全国相声小品大赛。2005年举办了“大调新韵”曲艺大赛。2009年6月在南阳府衙举行了为期一个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月”。频繁的曲艺比赛和演出活动,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在活跃民众文化生活的同时,继承发展了曲艺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