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检索教程:揭示参差不齐污染现象

信息检索教程:揭示参差不齐污染现象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表明,许多期刊或书籍都存在严重的废页率。二是美国信息科学家彭德尔伯里和加菲尔德等提出的不引率。不引率是指文献中一次都没有被引用过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

信息检索教程:揭示参差不齐污染现象

1.无用信息与有害信息

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能够消除人们对未知事物不确定性的有益信息,才是人类社会的资源和财富,如人们提出的新的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等。除此之外,在社会的信息洪流中,还有大量的无用信息和有害信息,在当前的信息生态环境下,信息污染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1)无用信息:指对信息使用者所从事的某种活动没有作用的、多余的信息,即人们业已知道的、无意义的重复雷同以及不必要的繁琐细节、已经老化无用的信息垃圾等。一般说来,衡量无用信息可以使用以下 3个指标:

一是德国文献学家瓦斯根据文献被阅读情况提出的废页率。若用S表示某一期刊的总页数,S*表示读者平均阅读该刊的页数,那么,废页率×100%。研究表明,许多期刊或书籍都存在严重的废页率。

二是美国信息科学家彭德尔伯里和加菲尔德等提出的不引率。不引率是指文献中一次都没有被引用过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研究表明,在发表的论文中,大约35%的论文从来未被他人引用过,只引用1次的论文最多,占49%,且多是自引;被引用过2次的论文占9%;被引用过3次的占3%;被引用过4次的占2%;而被引用过5次或超过5次的则分别只占1%。当被引用次数较多时,被引用的论文以n2. 5或n3. 0递减。由此可见,有半数以上,甚至2/3的论文对科学几乎没有贡献。这种情况在艺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中更为明显。

三是信息冗余度,即信息中超出完整要求而在传递中属于多余的内容。如果每个符号的平均信息量为H,每个符号所能达到的最大信息量为Hmax,则R=, 即为信息的冗余度。据统计,每年约有10%的信息还未进入交流系统就已经成为垃圾。各种刊物上的相互抄录、转述、引用、抄袭等,各个信息机构或网站上的重复收藏和转录等都极大地增加了信息冗余。

(2)有害信息:指对社会发展和信息用户有消极和阻碍作用的不真实或庸俗、媚俗的信息,主要有虚假信息和色情信息等。这些东西不仅无助于人们认识的提高,反而会使认识的不确定性增加。

虚假信息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信息生产者无意制造的,即由生产者的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对事物的错误认识,未能揭示事物的本质;二是信息生产者故意制造的,藉以实现某种目的或获取某种利益。虚假信息在形式上多表现为子虚乌有、张冠李戴、捕风捉影、声东击西、暗渡陈仓、瞒天过海等。色情信息的产生主要是出于本能的好奇、精神的空虚、思想的浮躁和利益的驱使。由于信息网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具有速度快、使用方便和难以监控的特点,因此它成为不法分子传播色情信息的工具与场所。有害信息主要表现在:文字使用不合规范、数据来源缺乏实证、概念界定信口雌黄、文献内容随意拼凑、病毒木马泛滥成灾、暴力色情汹涌澎湃、伪科学观点花样翻新等等。

2.信息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无用信息、虚假信息和色情信息都是信息污染的重要表现,是现代信息社会的毒瘤。一些专家认为,在现代社会信息流中,实际上无用、有时甚至有害的信息不少于50%,在个别领域甚至高达80%。奈斯比特指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社会里不再构成资源,相反构成污染和信息工作者的敌人。” 研究表明,由于每个人吸收的信息负载量是有限的,当人们吸收的信息量超过所能消化的信息量时,超出的部分日积月累,人就会产生一系列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反应,如信息焦虑等,最后诱发“信息污染综合症”。

针对信息污染,可以从制定信息法规和政策,加强信息防范技术和信息管理制度化入手,开展信息伦理与信息道德教育,建立国际间的信息交流秩序,切实做好信息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www.xing528.com)

思考题:

1.什么是信息源?信息源都有哪些基本的类型?

2.如何理解文献的概念和本质?

3.文献级次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4.比较图书与连续出版物的特征。

5.了解并掌握本学科或专业的核心期刊。

6.现代信息资源有哪些基本特征?

7.谈谈对信息污染的认识。

8.调查自己周围的文献信息资源分布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