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读感知阶段对学生认识语言的重要性

初读感知阶段对学生认识语言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初读感知阶段是精读领悟和熟读转化的基础与前提,没有对教材的正确认读,充分感知,就不能保证精读领悟和熟读转化的质量。其次,分层阅读,逐步感知。初读感知阶段,是学生认识语言的阶段。

初读感知阶段对学生认识语言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初读感知阶段(或称之为整体感知阶段),包括正确认读,做到不添字、不错字、不丢字、不破词句、不截断、不重复;二是整体感知阶段,是在正确认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读课文,调动学生的语感,从整体上全面感受课文的语言材料,对课文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三是精读领悟阶段,即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体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领悟语言的运用之妙等;四是熟读转化阶段,包括背诵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迁移运用,积极向课外语文生活延伸等。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重视精读领悟和熟读转化阶段的教学,而忽视初读感知阶段的教学。事实上,初读感知阶段是精读领悟和熟读转化的基础与前提,没有对教材的正确认读,充分感知,就不能保证精读领悟和熟读转化的质量。

我在执教苏教版教材五年级语文《烟台的海》一课时就有这样的实践与体会。

首先,录音范读,激趣入文。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有了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热情。读书学习亦是如此。

《烟台的海》是孙为刚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冬日的凝重,春日的轻盈,夏日的浪漫,秋日高远,以及在大海的背景下,烟台人的劳动与生活,激发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该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一边观看数字化教学手段呈现的课文内容画面,一边听录音声情并茂的范读,让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将学生带进课文描绘的情境与画面中,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做铺垫。

接着,我及时进行课堂反馈:“听完了课文的录音,你有什么感受?”有的同学说:“烟台的海真是太美了,我真想亲自去看一看。”有的说:“我觉得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还有的说:“我仿佛来到了烟台,看到了烟台的海!”学生的回答,说明课堂上媒体声画同步对学生进行的强刺激,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其次,分层阅读,逐步感知。

张志公先生曾说,在朗读的要求上,要分三个层次,即基本的要求,进一步的要求,较高的要求。基本的要求是读音正确,句读清晰,不错不漏;进一步的要求是正确地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较高的要求是显示出文章的风格神采。阅读教学,首先应该将它夯实。只有将课文读通、读顺、读熟,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内容,才能去练习感情朗读和背诵。为此,在教学《烟台的海》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几次读的训练。

一是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听完了课文的录音范读,我让学生放开声音,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先读准生字表中生字的字音,再边读课文边用“——”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然后进行适当检查。对容易读错的字音,给予重点指导,或请学生范读,或教师领读。生字的音是学生读通课文的障碍之一,指导学生读准生字新词,就为学生下面的练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如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大海也不例外。脱去冬装渔民们驾船驶过平静的海面,到养殖区去播下希望的种.苗,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该句中有一个多音字“种”,在句中分别读什么音呢?这不但需要学生去查字典(或词典),更需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理解。通过反复朗读,深入体会,这样,就很容易确定“播种”和“种苗”两个词中“种”的读音。前一个应读“zhòng”,后一个应读“zhǒng”。

二是再读课文,读通全文。为了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还必须读通全文。课堂上,我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特别强调要大声地读。张志公先生认为:“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学生大声读文后,教师再指几名(随机)学生分段读课文,及时检查阅读效果。对于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添字、丢字、错字、读破句等现象及时纠正。

三是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什么?(www.xing528.com)

这一次读,要求比前两次都高,但这一次的读是在前两次的基础上展开的,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学生跳一跳,是能够把“果子”摘到的。

课堂上一遍又一遍地读,要求不断地提高,读得有目的,读得有层次,再加上读的形式的变化,避免了学生读得枯燥,而且,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已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是由模糊到逐渐清晰,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

课堂上,学生回答,课文是按季节顺序来写的。教师进一步追问:“既然是季节顺序,为何作者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将冬天放在前面来写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开始互相议论起来。有的说:“因为冬天烟台的海景观最独特!”有的说:“因为冬天烟台的海景观给烟台人和游客留下的印象最深!”还有的说:“因为烟台的地理位置比较独特,冬天海的景观和别的地方的冬天海上景观不同!”

由此看出,通过一遍又一遍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不断加深,不但能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句、段落,而且能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加以分析。

最后,提供示范,加强指导。

初读感知阶段,是学生认识语言的阶段。这一阶段,老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努力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文字符号。

如在指名分节读课文时,对于没读准的字词、停顿不当的地方,教师应及时纠正,或指名范读,让其跟读;或让其本人再读。

如学生在读课文之前,我将课文中的两个长句子,出示在屏幕上:

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

夏天,来自南太平洋的风/使许多南面临海的城市感到湿漉漉的,而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过胶东半岛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到达北面临海的烟台时,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这两个句子比较长,中间的停顿是学生朗读的难点,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做个示范,在范读中引导学生关注停顿,做上记号,画上“/”,然后自己再试着读。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模仿教师进行朗读,有助于学生攻克朗读的难关,从而为读通、读熟课文打下基础。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而朗读是学生接触语言文字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小学语文新大纲》也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初读感知阶段的教学,旨在感知,了解大意,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就是朗读,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途径。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增加体验、增强感悟、理解内容、整体感知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范文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初读感知阶段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