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力的阶段与层次—读

阅读力的阶段与层次—读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籍波兰裔心理学家珍妮·查尔博士在1983年出版的《阅读力进阶》一书中,将美国的孩子从阅读入门到阅读流畅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认读能力是阅读力的基础,包括对文字符号的整体感知与辨识、提取信息、识字数量、语言的积累运用和认读速度。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朱自清认为,这是一种“情感的操练”,是阅读力中层次最高的一种。董仲舒在30岁时,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

阅读力的阶段与层次—读

美籍波兰裔心理学家珍妮·查尔博士在1983年出版的《阅读力进阶》一书中,将美国的孩子从阅读入门到阅读流畅的过程,划分为六个阶段。

(1)听读:在第一阶段,孩子往往并不认识书上的单词,孩子只是通过复述故事来假装阅读。

(2)猜词:通过猜词,孩子逐渐明白阅读是一个既包括“看字”,也包括“理解”的过程。在第二阶段,孩子经常把注意力放在单词形状和读音上,不去关心单词的意义。

(3)寻找关联:在第三阶段,孩子不断熟悉字母与发音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书籍,体验流畅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和自信心

(4)阅读:在第四阶段,随着阅读力的提高,孩子的好奇心越来越强,会把阅读当作了解世界、获取知识的窗口。

(5)思考:在第五阶段,孩子通过阅读各种书籍,不再局限于文本的字面意义,而是能够回应文本,并提出疑问。

(6)批判思维:在第六阶段,孩子成为具有批判和反思能力的阅读者。孩子能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运用精读、速读、略读等阅读策略和技巧。实际上,到了这个阶段,孩子已经初步跨越了文字壁垒,成为一个熟练的阅读者。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阅读力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认读感知能力与阅读速度、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记忆和活用能力、阅读技巧。

1.认读感知能力与阅读速度

感知能力是能准确和迅速地辨认语言文字,并理解文字表面意义的能力,即认词、读词和识词的能力。认读能力是阅读力的基础,包括对文字符号的整体感知与辨识、提取信息、识字数量、语言的积累运用和认读速度。

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掌握速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就可以快速地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阅读理解效率。同时,速读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地做其他的事情。

2.理解能力

推理解释能力是一种通过阅读以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概括、表达运用、分析、理解,最终形成自己的解释。理解能力是阅读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包括文中重要概念和词语的理解、重要内容和思路的解读、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的解释、作者观点和思想的认定、文章思路和归纳要点的把握、中心思想和观点态度的概括,并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等。

阅读理解的程度可由浅入深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表层理解仅仅是懂得文章字面上的意思;深层理解则要求读者能清楚地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评价性理解则需要读者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

3.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对文学作品欣赏、鉴别和评价的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知觉能力、想象能力、领悟能力、回味能力等。朱自清认为,这是一种“情感的操练”,是阅读力中层次最高的一种。

其实,鉴赏能力是一种审美能力,而阅读是一种孤独的赏析。一个人的欣赏能力,和这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领悟能力有十分密切的关系。(www.xing528.com)

生活需要创造,更需要鉴赏。应该这样说,没有鉴赏就没有创造。所以,鉴赏是一种素质,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

4.评价能力

评价能力是指对所阅读书籍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征等作出评判的能力。

5.记忆和活用能力

记忆和活用能力是指阅读的记忆和迁移能力,是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入心入脑,并加以拓展运用的能力。兴趣是记忆的第一推动力。同时,我们要明白,记忆行为习惯和时间效率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

学以致用,践行为王。阅读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我们不能做一个只会读书而不去探索和践行的老学究。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典籍,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于是,张衡根据自己的所学画成了天象图,每夜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夜空。

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是“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我想,阅读的目的,是要让我们当下的生活变得更好,让自己的人生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6.阅读技巧

阅读技巧包括朗读技能、默读技能、速读技能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书就是要会读书、读好书,就是要巧读书、善读书,读出人生的书香味来。

我想,读书不仅要下“苦功”,也要用“巧功”。多读不如巧读,巧读才是好读,才能把书读好。

关于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有“三年不窥园”和“下帷授课”的典故。董仲舒年少时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但他三年没有进过一次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

董仲舒在30岁时,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讲学时,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他专心学习、讲学、著书,不被外界的事务所干扰,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巨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