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学生钢琴音乐语言审美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钢琴音乐语言审美感知能力

时间:2023-1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旋律旋律又被称为曲调,它所体现出的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中最富表现力的部分。经过这样的启发与训练,学生的和声色彩感知力会显著提高。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意境与情感,引导学生在音乐艺术中深入感受音色,并不断通过触碰琴键的方式来探寻不同的音响,增强手指对键盘、对音乐整体的控制能力。

培养学生钢琴音乐语言审美感知能力

(一)节奏

节奏就是声音的强弱长短,以及它们在连续运行中有规律和秩序的组织形式。节奏的运行风格与音乐中的形象、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有关,比如:委婉、沉思等情感,一般用悠长、舒缓、松弛的节奏来表现;而紧张、兴奋等情感,则多使用紧凑、快速、强烈的节奏来表现。此外,不同的节拍所表现的音乐特性也不同,比如:2/4拍具有强弱均匀、感觉对称等特点,这种节拍与人的呼吸、行走等具有一致的规律,常用来表现队列行进或强弱明显的跳动;3/4拍的特点是一强两弱,给人的感觉不对称,常用来表现不稳定、摇晃或动荡感。

如汤普森的《湖上天鹅》(见《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钢琴基础教程》第10页),乐曲包含三层意思:其一,场景表现是湖面,微波轻轻荡漾,节拍的强弱与速度的快慢都应注意控制;其二,主角是天鹅,实际表现的是高贵洁白、优雅矜持的少女或公主形象,不能像小鸭子般的活跃、小青蛙般的跳跃,要求速度从容、力度适中;其三,空间宽泛,天鹅缓缓浮游,强与弱的交替是表现天鹅所在空间近与远的变换。如此启迪,远比单纯地要求学生这里轻些、那里强些等空洞的语言更为直观、形象,能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中练习、感受与掌握音乐节奏与节拍的表现性能。

(二)旋律

旋律又被称为曲调,它所体现出的是音乐的灵魂,是音乐中最富表现力的部分。这个声部以一定的调式为基础,将强弱、长短、高低各不相同的乐音以一定的序列组织起来,形成音的线条。通常,可以从调式调性和旋律线的走向两个方面来理解和感受旋律。一般情况下,旋律线向上运行,所表现的紧张度会增加,情绪也会高涨;反之,旋律线向下运行,所表现的紧张度会降低,情绪也会放松;而如果旋律线走向平行,那么所表现的大多为祥和与安宁。

以王震亚编曲的《沂蒙山小调》为例,乐曲色彩十分明朗,所表达的情绪也十分愉悦。曲子的旋律线以中音区商、宫两音为中心,呈现出上下四、五度的起伏,较为舒缓平和。在末尾处,音乐加入左手的片段性模仿,交相呼应,既描绘出了沂蒙山区蜿蜒的群山,也体现出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在学习中,如果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乐曲的调式、旋律等方面所表达出的内涵,那么,相关的演奏技法就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完美解决。(www.xing528.com)

(三)和声

和声包括和弦的构造与和弦的序进两个方面。和弦的构造不同,其色彩及表现力也各有所异,应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听觉认真听辨、仔细感受。如汤普森的《春之歌》,乐曲描绘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的蓬勃景象,和声的基本语言是A大调主和弦(大三和弦)与属七和弦(大小七和弦),色彩清澈温馨、明媚暖和。演奏中,学生最容易出错的是漏弹#C音的升号,使原谱的大三和弦(A大调主和弦)变成小三和弦(a小调主和弦)。教师如果只简单地指出漏弹了#C音的升号,应当加上去,效果未必就好。若能让学生在理解乐曲内容及和声色彩的基础上,对比听辨、感受A大三和弦的明朗温暖与A小三和弦的暗淡阴柔两种不同色彩,强调乐曲的春光明媚主要是靠A大三和弦的色彩来塑造,如若将#C音的升号漏掉,弹成a小三和弦,那就不是“春之歌”而是“秋之歌”了。经过这样的启发与训练,学生的和声色彩感知力会显著提高。

(四)音色

钢琴的音色变化是通过弹奏过程中手指的力度、速度、角度、方式等形成的。钢琴既具有优美、柔和的音色,又能奏出磅礴大气的声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意境与情感,引导学生在音乐艺术中深入感受音色,并不断通过触碰琴键的方式来探寻不同的音响,增强手指对键盘、对音乐整体的控制能力。

可以说,钢琴音乐的表现力是多要素组合而成的,因此,在教学中,不应孤立地理解某一要素的作用,而应整体地、综合地去观察音乐作品的内容与艺术表现特征,教师应引导并启发学生从艺术美学的角度与规律出发,逐步感知和理解钢琴的演奏技巧,从而自然而然地完善演奏技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