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感悟品词、句析,探寻学做教师之路

感悟品词、句析,探寻学做教师之路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把握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细读文本,品词析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充分借助自读自悟、品词析句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寓意。学生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透过品词析句,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有人说,品词析句、语言积累是通往“语文之家”的“停靠站”和“加油站”,是学生进行言语的实践运用与表达练习,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的基础。

感悟品词、句析,探寻学做教师之路

文本的价值取向更多的时候不是外显的,它隐含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把握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细读文本,品词析句。细读文本是层层剥皮的过程,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只有抓住那些重要的词句、细节描写,诸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才能较为准确地体悟主人公内心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才能感受作品的人性之美。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父亲的谜语》一课,通过多次描写父亲的眼睛,为我们展现了一位饱经风霜、深深地爱着自己孩子的父亲形象。

父亲眯起眼睛看着我,悠悠地念着他的谜语。

再盯着父亲的眼睛瞧,觉得他那双笑眯眯的小眼睛也和夜空一样深邃、神秘。

父亲笑着说:“你再听啊——”他把眼睛闭上:“晚上关箱子。”又把眼睛睁开:“早上开箱子。”父亲把眼睛凑近我:“箱子里有面小镜子。你仔细看看,镜子里是不是有个细妹子?”

每当我噘起了嘴巴……笑眯眯的眼睛一张一合……

这些句子只有学生通过深入朗读,边读边想,边读边悟,才能感受到浓浓的父爱

而有的文章则需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去细细品味,才能有所收获。如沪教版四年级语文《看不见的爱》一课,对母爱的描写便非常有特点。文中有这样几段关于那位母亲的描写:

那位妇女坐在草地上,从一堆石子儿中捡起一颗,轻轻递到孩子手中,安详地微笑着。

他母亲对我笑了一笑。“谢谢,不用!”她顿了一下,望着那孩子,轻轻地说,“他看不见。”

“我告诉他,总会打中的。”母亲平静地说,“关键是他做了没有。”

他母亲并没有说什么,还是很安详地捡着石子儿,微笑着,只是递的节奏也慢了下来。

这几段看似平常的话,却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刻画得细致入微。课堂上,如果教师不抓住“轻轻”“递”“捡”“安详”等表示动作、神态的词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学生便无从体悟。学生对文本的主观体验,便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缺少前提和基础,失去体验的价值和意义。(www.xing528.com)

再如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鹿角和鹿腿》一课,本单元是寓言单元,要求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充分借助自读自悟、品词析句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寓意。

下面是课文的第6自然段:

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

一位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出示这段话,提出如果去掉“却”字是否可以,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不能去掉,在这之前,它的角是占优势的。加上‘却’就表示事情的转折。表示让鹿引以为傲的鹿角却给自己带来了麻烦。”

有的说:“不能去掉。鹿正在逃跑,如果狮子没有追过来的话,它的角为什么就莫名其妙地被树枝挂住了呢?”

(师补充:也符合课文的叙述内容。)

有的说:“‘却’能表示出事情的偶然性。”

有的说:“鹿以前很为它的角骄傲,但是现在差点送了它的命。这是鹿没有想到的。”

学生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感悟和理解,透过品词析句,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

有人说,品词析句、语言积累是通往“语文之家”的“停靠站”和“加油站”,是学生进行言语的实践运用与表达练习,成为言语上自我实现的人的基础。课堂上,教师如能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眼中有学生,遵循课堂教学的规律,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处理好二者关系,便能充分发挥文本价值取向在学生人文素养提升方面的作用,达到滋润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