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足音:我的学做教师之路》学习心得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足音:我的学做教师之路》学习心得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教育中根深蒂固的功利主义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课堂教学的有效推进。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真、善、美”。“善”就是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方法和策略。如果说关注“真”是课堂上落实科学质量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前提,那么追求“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与保证。“美”,就是课堂呈现出的一种符合审美要求的状态,让教师和学生感觉教与学是一种享受。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足音:我的学做教师之路》学习心得

如今,人们对于语文教学的研究日益呈现多元化的局面。语文课堂教学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派繁荣景象。但毋庸置疑,学生的语文素养却仍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教育中根深蒂固的功利主义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课堂教学的有效推进。怎样改变现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真、善、美”。

一是追求“真”,凸显语文本色。

“真”就是规律。从语文教学来讲,其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课堂教学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即凭借“范例”,主体感悟,增加积累,迁移运用。学生学习语言,朗读是一条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捷径。而当前的语文课堂,很难听到琅琅书声,取而代之的是题海战术、满堂灌、满堂问、填鸭式的教学,这些都违背了语文教和学的规律。结果显而易见,学生对学习语言的兴趣减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我想,一个“教书匠”和“教育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后者能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事。

记得有位特级教师在教学《匆匆》一课时,既没有借助课件来推波助澜,也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而更多的是运用语文教学中最传统、最常见的朗读来推进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朗读,即自由大声诵读、随机指名接读、听录音赏读、听录音学读。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又适时地运用范读、引读、伴读、对比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点拨引导学生读通、读顺,读出味,读出情,悟出理。请看下面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刚才大家已经读出文章的味道了,但光有读还不够,还得用心灵去倾听,你觉得课文哪一段给你的印象最深,哪一段给你的触动最大,你就用心地读哪一段,一边读一边想,想想作者跟你说了什么悄悄话。

(生全神贯注地读)

师:有没有听出点什么来?谁先来?请你来。我不让你说,你从哪一段听出来,就读哪一段。大家听他读,看他听出来没有。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四段)

师(又指另一名学生):你从他读的语感中,听出作者跟他说什么悄悄话了?

生:我们应该把握住日子,不能让日子一天天地消失。

师:你从哪一句听出来的?

(生朗读第四段的最后一句)

师:(走到先读的同学面前)他说得全吗?

生:不全。

师:谁还听出作者对他讲了些什么心里话?(www.xing528.com)

生朗读: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把他们两人的回答加起来,这就是作者要告诉你的心里话,是吗?

老师如此处理像《匆匆》这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章,显然是考虑到了该年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思维水平。课堂上,教师紧紧抓住学生学习语言、内化语言最常用的工具——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事实上,读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吕叔湘先生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靠薄薄的课本解决不了问题,要大量阅读,有精读,有略读,一学期读80万到100万字不为多。任何技能都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实践才能养成。”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也曾说过:“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他认为,语文教学的改革要从端正教育思想入手,从遵循教育规律入手,从实践入手,这是学以致用的基本途径。

我以为,课堂上,教师如果能牢记语文的本质属性,遵循学生习得语言的规律,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组织课堂教学,不但教师能教得轻松,学生也能学得有效,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语文能力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我还以为,师生存在于共同成长的课堂,应该要传真知、动真情、做真师,努力让真情在课堂上延续,让真谛在课堂上感悟,让真理在课堂上闪光!

二是关注“善”,活化语文学习。

“善”就是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方法和策略。如果说关注“真”是课堂上落实科学质量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前提,那么追求“善”就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与保证。教有方法,学有策略,教学有法,贵在得法,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语文教学,无论是“字、词、句、篇”的学习,还是“听、说、读、写”的训练,都有方法可循。

仍以学生学习语言为例,其根本途径是以读为本,内化语言,也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范文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的过程。因此,语言教学必须要做到:读进去(熟读精思,深切感悟)——记得住(积累语言,积淀语感)——用得出(积极借鉴,迁移运用)。再如,阅读教学的初读感知阶段,要求正确认读,做到“六个不”,即:不添字、不错字、不丢字、不破句、不截断、不重复。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呢?教师可以让学生起先读的时候慢些,遇到课文中的长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长期训练下去,学生便能熟能生巧。

至于精读领悟阶段、熟读转化阶段也皆有方法策略可用。这里以我曾经执教的沪教版教材三年级语文《我喜欢小动物》一课为例说明。该文选自著名作家秦牧的《童年二忆》之一《小动物》,课文结构层次清楚,紧紧围绕“逗弄小动物时,我做过一些有趣的事,也做过一些蠢事”来展开叙述。课文的重点是介绍蠢事的部分,生动叙述了作者小时候逗弄鳖的过程中被鳖咬的痛苦经历,点明了“愚蠢是要受报复的”的道理。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同时伸出手指做动作,体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领悟语言的运用之妙等。最后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哭丧着脸说:“下次,我再也不敢用手去逗它(鳖)了,鳖咬人太痛了。”听那声音,快要哭出来了,好像刚才真的经历了一场难以忍受的痛苦。更有同学迫不及待地说:“下次再逗弄鳖的时候,我会拿根小树枝。”多么绝妙的回答,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始迸发。我以为只要方法得当,课堂教学结构合理,不但学生爱学、乐学,而且会学,能够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体现“美”,享受语文魅力。

“美”,就是课堂呈现出的一种符合审美要求的状态,让教师和学生感觉教与学是一种享受。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们孜孜追求的目标。课堂上,“美”的呈现多样而丰富,诸如教材编排之美、课文语言之美、作品人性之美,师生关系和谐之美、互动对话状态之美、情景创设生成之美、媒体制作简约之美、练习设计精巧之美,等等。“美”有时是朴实的,有时是华丽的,有时是长久的,有时是短暂的,它体现在课堂上师生端庄大方的穿着、简练流畅的表达、工整漂亮的板书、声情并茂的朗读。总之,美无处不在。教师不但要有发现美的眼睛,更要有创造美的意识。今天,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营造和美课堂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如我在教学《但愿人长久》一课时,告诉学生,其实苏轼的这首词也可以吟唱。学生开始感到很惊讶。接下来,我轻放乐曲,学生一下子被优美的乐声所吸引并陶醉其中,有的开始跟着轻轻吟唱起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不觉中,只两遍唱下来,学生已将苏轼这首有名的《水调歌头》熟记于心,更沉浸于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课堂上,情与景的交融,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音乐对语言的烘托与渲染,使课堂就像一幅流动的画。学生沉浸其中,感受祖国语言的独特魅力,更是在享受一种语文特有的情感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向往的课堂,也应是教师追求的课堂。

因此,我觉得关注真,追求善,体现美,是课堂教学的真谛所在,更是落实科学质量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