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我国传统与现状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我国传统与现状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优良的教师职业道德传统中,应该大力宣传和发扬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关爱学生 有教无类“关爱学生”和“有教无类”是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中最基本的规范和要求。同时,这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述,是涉及教师职业道德最有名的阐释。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我国传统与现状

考察新时期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离不开对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的探讨,离不开对传统教师职业道德的继承和发扬,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才能真正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教师职业道德。我国流传广泛的传统教师职业道德常以成语的形式出现,它们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几千年来一直鞭策着教师不断自省,以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我国优良的教师职业道德传统中,应该大力宣传和发扬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关爱学生 有教无类

“关爱学生”和“有教无类”是我国传统教师职业道德中最基本的规范和要求。关心学生,热爱学生,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孔子曾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1]意思为:爱他,能不教他勤劳吗?忠于他,能不把正道来规诲他吗?因此,他认为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充满了爱心。例如,学生生病,孔子亲往探视;当得知最得意的学生颜回不幸早死时,竟失声痛哭:“天丧予,天丧予!”爱怜之情溢于言表。“有教无类”思想是一个教育机会、教育公平和教育权利的问题,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公正、无私、一视同仁的职业道德思想,不能任凭个人感情的好恶标准,以品行优劣、智力高低、相貌美丑来定亲疏,更不应以家庭出身、种族、贫富不同来分高下,而应为每位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在孔子诸多的学生中,有生活贫困的颜渊,有食藜藿的子路,有负米养母的百里奚,有亲自种瓜的曾参,有身穿芦衣为父亲推车的阂子客,有家庭出身卑微的仲弓,有犯过法的公冶长,有经商为生的子贡,他们皆属平民阶层,而孔子保障和维护着他们的求学权利,真正做到了“关爱学生”和“有教无类”。

(二)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对教师职业的总体概括,它要求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学业上的提升,也要从思想品德上施加正向作用。同时,这是孔子最早提出的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总述,是涉及教师职业道德最有名的阐释。在《论语》一书当中,充满了孔子关于这一思想的论述。例如,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学而不厌”的品德。“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其次,教师要能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即教师既要时常温习以前掌握的学问,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成为人师。再次,教师不但要在教学中虚心钻研,还要经常注意向他人学习,以丰富自己的才识。孔子就曾向老子问礼,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4]孔子认为教师只有不断地温故而知新,才能博学多能,使弟子敬佩、信服他。最后,教师自己掌握好知识还要教育好后人,所以“诲人不倦”是教师最为可贵的品格。“教不倦,仁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5]因此,“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思想蕴含了丰富的师德内容。

(三)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www.xing528.com)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不仅要做学生学术上的导师,更要做学生政治思想、品德修养、情感态度、理想信念上的榜样。学生有一种模仿的天性和能力,为此教师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传统意义上,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往往是正义、真理、知识、道德的化身,这种感染力和影响力将直接引领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必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孔子很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6]而“为人师表”是对教师形象的概括,是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最高要求。孔子强调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树立起自己崇高的形象和威信,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更利于学生找到自己道德与行为的楷模,心悦诚服,感化于无形。同属儒家的孟子也要求教师育人时“以身作则”,重视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加强自我道德教育,时时处处“以德修身”、“以德克己”、“以德育人”。

(四)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

“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是我国传统上重要的教学原则,也是传统教师职业道德理论中处理师生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最早由孔子提出,并运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被后人所模仿。它的含义是:要关注人和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在智力、情感、性格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在进行实际的教育活动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情感态度,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方式,有重点地施加智力和思想教育,实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以便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孔子自己就是这样做到的,例如当不同的学生问“仁”、“孝”、“政”时,他会根据学生们不同的身份、性格和对人的态度给予不同的问答。他的学生颜渊称赞道:“夫子循循善诱人”。孟子在领悟孔子“循循善诱”思想的基础上,发扬了其核心思想,提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7]因此,“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既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又表现出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技巧。

(五)不耻下问 教学相长

“不耻下问”的含义是:教师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情操,仅靠教师个人的自身修养是不行的,还应该虚心地向他人,特别是那些在地位上、学问上、德行上不如自己的人求教,甚至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它体现出教师对待学习、对待他人的一种态度和精神境界。孔子曾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正是这个道理。“教学相长”思想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民主思想,是处理师生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孔子的“当仁,不让于师”的说法是其体现。孔子不仅鼓励学生与自己争执学术问题,而且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他认为在学术面前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例如,他当着弟子的面对巫马期公开承认自己的过错;而学生子路、冉求、樊迟经常与孔子争执学术,但孔子并未不喜欢他们,反而颇为器重他们,将他们都培养成出类拔萃的英才。荀子继承了孔子“不耻下问”和“教学相长”的思想,提出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8]的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虚心向后辈与学生学习,后来者居上,学生也可能超过老师。这就是教师对待学业和学生态度的一种道德体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