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证券投资者心理效应:理论与实务

证券投资者心理效应:理论与实务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股票价格并不是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投资者心理预期决定的,故此理论被称为空中楼阁理论,以示其虚幻性。证券市场中的情绪感染效应源于投资大众心理。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经常是以个体的理性开始的,通过其放大效应和传染效应,跟风者们渐渐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进而达到整体的非理性。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具有以下特征。交易当天股票上涨时,投资者表现出更强的羊群行为。

证券投资者心理效应:理论与实务

1.预期心理

古典股市理论中,心理预期被认为是股价运动大动力,它的理论基础是空中楼阁理论,其倡导者是现代经济学宗师凯恩斯。根据凯恩斯的观点,股票价格并不是由其内在价值决定的,而是由投资者心理预期决定的,故此理论被称为空中楼阁理论,以示其虚幻性。

心理预期具有不稳定性,它会受到乐观和悲观情绪的影响而聚变,从而引起股票价格的剧烈波动。当心理预期受到过分乐观情绪支配时,投资者大量抢购股票,股票求大于供,从而引发价格大幅飙升,在股市炒起一座座没有内在价值支撑的“空中楼阁”。

2.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群体心理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心理效应,它是指居于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会受到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从而表现出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与群体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纵观世界股市历史,引发几次大的暴跌行情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投资大众在极度恐慌心理状态下出现一致性的抛售行为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譬如,1929 年10 月28日,席卷纽约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等世界几大金融中心的股市大暴跌;1987 年10 月19日,美国纽约股市的大暴跌。

3.博傻心理

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博傻现象是一种大众激奋方式,一种令人亢奋不已的大众投入状态,也是一种几近狂热而无量性的状态,每个人购进股票都不必考虑该股票价格是否高过其价值,而只关心有没有比他更傻的傻瓜愿意以更高的价格买进。

历史上著名的17 世纪荷兰郁金香狂潮,即是博傻现象的经典范例。由于证券市场所特有的投机性,也由于置身于其中的投资大众为追逐暴利而常常丧失理性,证券市场的历史发展中可以找到许多博傻现象典型事例。

4.暗示、流言及其作用

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指人或环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息,以此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具体表现为使人不知不觉之中接受某种意见、观点,从而表现出相应的心理和行为。证券市场中出现的暗示现象,主要是一种社会暗示,它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实现的。有时候,投资者之间不经意说过的一句话,也有可能对他人产生强烈的暗示作用。

流言对股市的波动和影响,主要是表现为两种情况,即所谓利多传言与利空传言。由于股市中信息传递具有不对称性的特点,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千差万别。某些机构主力为了行情,有时候也会故意制造一些流言,以达到操纵股市的目的。在股市层出不穷的投机风潮中,流言所扮演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同一时刻,传入人们耳中的流言常常真假莫辨、亦幻亦真,除了极少数了解真相的“内幕人”之外,一般的中小投资人往往会无所适从。因此实际情况常常是,一旦利好传言得到证实,离下跌也就不远了;而一旦利空传言被大众所了解,也就孕育了上涨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利好出尽等于利空,利空出尽等于利好”。

5.感染效应(www.xing528.com)

心理学上所说的感染效应是指个人情绪反应受到他人或群体影响,个体对他人或群体的某种心理状态不知不觉地遵从。感染效应在证券市场中的作用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这种群体效应的实现并不是一定要使受感染者接受某种信息或行为模式,而是通过传播为主的情绪状态来实现的。行情看好时置身于其中的投资者也会有一种片乐观情绪,甚至一些原来并不怎么看好的投资人,在看到大家都一致看涨之时,也会改变自己的观点,而投入多方行列。尽管投资立场的转变通常也与个人的人格特征有关,但市场中的情绪感染作用不容忽视。

(2)证券市场中的情绪感染效应源于投资大众心理。在股市中,一个投资人受其他人的乐观情绪影响加入看多的行列,购进股票,而这个行为又会进一步增加市场中其他人的多头气氛,也纷纷买进股票,由此,产生相互感染、相互刺激并相互强化反应,以致多头阵营愈加强大,直至演变出一段上升行情。不过,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投资人日趋成熟,其心理素质、风险意识逐步增强,相应地,抵御群体影响的能力也会提高,因而,对于吸引他们的某些心境或行为的钳制性也就越大,感染效应的作用就会减弱。

(3)感染效应的作用使投资大众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共同感受,基于心理上的共同感受又进而诱发广泛的群众性模仿行为。对此,现代大众传媒扮演着重要作用。由于证券市场是一个对信息极度敏感的地方,有关信息通过现代传媒的渲染,传播既迅速广泛,又易于对投资大众发生影响。因此,感染效应对投资人的影响并不局限于某个地方或某个证券网点,而是对整个投资群体发挥着作用。

6.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投资者认知偏差,表现为投资者对盈利的证券偏向于卖出以兑现收益,而对亏损的证券则倾向于继续持有以避免出现实际损失的现象。处置效应反映了投资者回避现实损失的倾向,总体上来讲,这种倾向至少是不合适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非理性地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面支持的股票,使投资者盈少亏多。正因如此,不少流行的投资策略建议投资者使用止损指令来控制损失的程度,但是在实践中,投资者真正能自制和采纳这类建议的并不多。

7.羊群效应

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证券。在证券市场上,由于信息不对称,个体无法从有限的证券价格信息中做出合理的决定,从众就是其理性行为,虽然这种理性含有不得已的意味。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证券市场的羊群行为经常是以个体的理性开始的,通过其放大效应和传染效应,跟风者们渐渐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进而达到整体的非理性。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具有以下特征。

(1)在不同市场态势下,投资者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也就是无论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还是风险厌恶,都表现出显著的羊群效应。

(2)股票收益率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重要因素。交易当天股票上涨时,投资者表现出更强的羊群行为。投资者买方羊群行为在交易当天股票下跌时大于上涨时,而卖方羊群行为则相反。总体上,卖方羊群行为大于买方羊群行为。

(3)股票规模是影响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随着股票流通股本规模的减小,投资者羊群行为逐步增强,这与国外学者的研究具有相同的结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