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耕织图的来历和背景简介|艺术考古论集·2018卷

耕织图的来历和背景简介|艺术考古论集·2018卷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人蚕织图》是官方最接近初本的摹本。根据《宋人蚕织图》(图1)和《程棨摹楼璹〈耕织图〉》(图2)中的“二眠”画面的比较,人物的动态、屋檐构造、养蚕的器具不难发现它们惊人的相似。从两个版本来看不难窥视楼璹《耕织图》初本的全貌。特别是在康熙五十一年镂版刊行后,《御制耕织图》更是广为流传。《耕织图》开启了以图像和诗文结合的形式塑造“家庭教化”与“社会教化”的组合方式。

耕织图的来历和背景简介|艺术考古论集·2018卷

图1 “第二眠”《宋人蚕织图》(部分),长卷绢本设色,纵27.5厘米,横513厘米,黑龙江博物馆藏

中国在历史上是以农耕为本的国家,各朝各代均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南宋1133年楼璹在浙江临安为县令时感念农夫蚕妇辛勤劳作而绘制《耕织图》,全图共45幅,其中耕图从“浸种”到“入仓”共21幅,织图自“浴蚕”到“剪帛”共24幅。楼璹绘本原作虽已流失,据《宋人蚕织图》卷“名流”题跋考究,依迹可循初本在上呈高宗皇帝时便受到了极大的赞赏,继而命宫廷画师临摹,并由吴皇后题字。《宋人蚕织图》是官方最接近初本的摹本。此后出现宋、元、明、清的多个不同版本的《耕织图》,其中画面结构都有楼璹《耕织图》的影子,以元代《程棨摹楼璹〈耕织图〉》最为相似。根据《宋人蚕织图》(图1)和《程棨摹楼璹〈耕织图〉》(图2)中的“二眠”画面的比较,人物的动态、屋檐构造、养蚕的器具不难发现它们惊人的相似。细微不同处在图1中左上桌子整体在图2中换成养蚕架,右边桑女坐的台面变成小板凳。从两个版本来看不难窥视楼璹《耕织图》初本的全貌。楼璹《耕织图》是以绘画图像的艺术方式来呈现农桑劳作进程的创举,为后世其他版本《耕织图》的创作提供了范本。

图2 “二眠”《程棨摹楼璹〈耕织图〉》(局部),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www.xing528.com)

值得一提的是康熙皇帝受宋代《耕织图》的启发,深感“衣帛当思织女之寒,食粟当念农夫之苦”,特命宫廷画家焦秉贞,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绘制了《御制耕织图》,该图序文由康熙帝亲题,全文共512字,以董其昌行书体书写。由序文来看,康熙时期,国家采取休养生息,重视农桑的治国之道,也突出地反映了“崇儒重道”“重本抑末”的基本统治国策。特别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镂版刊行后,《御制耕织图》更是广为流传。《康熙御制耕织图·严虞·呈进书》:“田家景物,曲尽其致;蚕室机杼,精妙无穷。”[1]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稻作和蚕桑的生产过程,再现了生产工具的使用,是一部生动直观普及农桑知识的教科书。

《耕织图》开启了以图像和诗文结合的形式塑造“家庭教化”与“社会教化”的组合方式。一方面满足了对精耕细作的农耕生产方式的宣传,以达到劝课农桑、促进生产,起到教科书的宣扬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把耕织的艰辛劳作以图画的形式加以表现,宣扬了劳作之美和社会对此价值的认可和推崇,体现了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执政思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