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师范教育思想精粹:变化气质的教育作用观

中国师范教育思想精粹:变化气质的教育作用观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载的最大贡献是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变化气质”,相当于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张载认为,“学者先须变化气质,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通过“变化气质”可以达到君子、贤人、圣人的境界。张载对贤人的要求是“克己行德”,他在教学中总是对学生“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最后,圣人是为人的最高要求,也是张载的教育目的所在。

中国师范教育思想精粹:变化气质的教育作用观

张载的最大贡献是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他认为,“天地之性”本是善良的,关键在于“气质之性”的转变,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意思是人一出生,他的父母给他的血肉之躯都是善良的,但由于出生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便转向“气质之性”。有些人个性偏于刚急,有的偏于柔缓,有的很有才,有的却才浅或平淡,这都是受社会环境及教育的层次不同而形成的气质之偏差,这就要“善反之”,即通过教育来端正变化气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变化气质”,相当于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张载认为,“学者先须变化气质,变化气质与虚心相表里”,通过“变化气质”可以达到君子、贤人、圣人的境界。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把对目的的实现分解为三个层次。

首先,教育学生学做君子,即做人,在于立人之性,复归“本然之善性”。他说:“学者须当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辨其人之所谓人。学者在学所以为人。”他要求学者通过学习,涤除动物性而立人性,懂得人之所以谓人的道理,懂得“知人”“爱人”,为人要力求上进,不可懈怠。

其次,求做贤人。张载对贤人的要求是“克己行德”,他在教学中总是对学生“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要求学生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仁爱之心去待人处事,争做至善至仁的贤人。

最后,圣人是为人的最高要求,也是张载的教育目的所在。标准是“行仁济世”“乐己行德”。他认为,圣人自身的仁义道德礼教已经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是具有大贤大德的人,是“不私其身”的人,是“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人。在知识方面,“圣人”是知识渊博、深谋远虑、有独创见解、能拯救社会危机、能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从而达到“求为圣人行仁济世”的目的。(www.xing528.com)

那么,“气质之性”怎么变化呢?张载有两点主张。

第一,要有好的环境。他写道:“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意思是人在好的环境下,经常能得到师长和贤良朋友的教诲,必然能成为贤人,经常养成这样的作风,则就能成为超能力、超智慧的人。

第二,“要切礼成性”。他在《经学理窟》中指出:“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意思是说作为学生,首先要去掉过去自由散漫和不懂礼貌的习惯,要先学礼仪礼貌,这是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这样才能达到既有高深的知识学问,又能恭敬合礼。同时,张载还躬亲执行礼仪规范,给学生以极大的震动。对于未出嫁的女孩子则要求她们参加祭祀、丧礼等社会活动,让她们知道礼仪规范的程序,达到“敦本善俗”、改变社会风气的目的。他的“割礼成性”口号在关中影响很大,使当时关中风俗大为好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