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镫起源与使用,考古研究揭示了其重要性

马镫起源与使用,考古研究揭示了其重要性

时间:2023-07-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镫为平底的环形脚踏,用皮带固定悬挂于马鞍两边,是供骑马人上下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考古研究表明,在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中,从陶质鞍马看,虽装备了马鞍但没有发现马镫。据考证,匈奴人可能是最早使用马镫的民族。马镫的原始形制,是从马鞍左前方垂下一根皮条,下端结有圈形套,名曰“脚扣”,为上马时作蹬踏之用。马镫的发明和传播,其重要性有人认为可以和车之双轮相提并论。

马镫起源与使用,考古研究揭示了其重要性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这是毛泽东所写三首《十六字令》之其一,让人仿佛看到红军战士驰马飞奔的英武形象,感受到一种豪迈的英雄主义气势。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策马征战的场景也比比皆是,比如“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魏·曹操《却东西门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唐·王昌龄《出塞二首》)等。

马镫(亦作马蹬)为平底的环形脚踏,用皮带固定悬挂于马鞍两边,是供骑马人上下马时和骑乘时用来踏脚的马具。马镫的历史相当古老。马在中国古代被驯养,大约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马以其快捷健走、力大温良的优点,很早就被人类所认识和利用。早期是以马驾车的,骑马虽晚于驾驭,但也有3000多年时间了。随着骑乘的兴起,鞍具也相继出现。考古研究表明,在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中,从陶质鞍马看,虽装备了马鞍但没有发现马镫。在没有马镫的时候,古人骑马是一桩苦差事,因为当快马疾驰时,骑手坐在马鞍上,脚却是悬空的,只好双脚夹紧马身,并用手紧紧抓住马缰绳,才能防止从马上摔下来。据考证,匈奴人可能是最早使用马镫的民族。马镫的原始形制,是从马鞍左前方垂下一根皮条,下端结有圈形套,名曰“脚扣”,为上马时作蹬踏之用。以后这种脚扣变成了金属的,依旧是一只,故又谓之“单镫”。为了平衡,再由单镫发展成一边一镫,从而进一步解放出骑手的双手,可以靠双脚控制平衡在马上冲、刺、劈、击,大大提升了骑兵的战斗力,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骑马人的安全。

马镫最早是用皮革制成的,后有铁、铜、银等不同材质,是马具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件。马镫的发明和传播,其重要性有人认为可以和车之双轮相提并论。马镫虽小,但可以使骑士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把人和马的力量集中在一起,以发挥最大的优势。

清朝时期,内务府设有造办处,马镫由此机构铸造,“马镫分铁、铜、珐琅等多种。铁合金铸的最好,双镫一碰,声如钟磬,铸造技术高超,造型大方。马镫的上端,铸造出两个龙头,龙的眼睛能转动,嘴里有舌头,含有圆珠。摇晃马镫,龙眼转动,龙舌伸吐,龙嘴里的珠儿前后滚动,从龙嘴里发出清脆的声音”[1]。(www.xing528.com)

铁质马镫拍摄于曹妃甸第十一农场,其使用者名叫李向志,生于1950年,李家灶人,是时下极其鲜见的养马人。

【注释】

[1]陈重远,《古玩史话与鉴赏》,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