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控制流动时期:典学集负面报道

控制流动时期:典学集负面报道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中央有关农民进城问题所发布的大部分文件,《人民日报》都进行了宣传报道并解读。这个时期,《人民日报》的民工报道开始出现泾渭分明的两种态度倾向。表21953—1957年《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数量统计从报道数量上来看,《人民日报》在这段时间有关农民工报道的数量减少并呈下降趋势。对农民工的报道风向也从先前的正面报道为主变成了后期的负面报道。

控制流动时期:典学集负面报道

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给农村和城市都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1953年4月,政务院发出了《关于劝止农民盲目流入城市的指示》,“盲流”这个概念就是这时提出来的。该文件提出要禁止企业自行招收农民为工人,政府与单位不得为农民流动开具介绍证件,动员农民还乡。

1955年6月9日,国务院第11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这个指示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开始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对中央有关农民进城问题所发布的大部分文件,《人民日报》都进行了宣传报道并解读。

除此之外,《人民日报》也对农民进城的原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如1953年4月7日刊登在头版的报道《各地大批农民盲目流入城市各省县人民政府和党委应采取妥善办法加以劝阻》,就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农民流入城市的原因:“不少农民不安心于农业生产,想进城寻找工作;不少建筑工程单位盲目地乱拉乱招工人;有些地区发生春荒,区乡政府随便动员农民外出求生,以减轻自己的‘负担’;此外,有些乡村干部因为有违法乱纪行为或违犯婚姻法的行为,乘机外出躲避;有些还乡转业的荣誉退伍军人,不愿在农村劳动生产,想到城市工作,也是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的原因。”应该说,这些原因的分析是系统的、客观的,同时也说明了当时城乡生活水平的差距,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对农民的迁移已经发生作用。

这个时期,《人民日报》的民工报道开始出现泾渭分明的两种态度倾向。当报道由政府号召组织民工进行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时,《人民日报》所构建的民工形象都是积极正面的,如《人民日报》1953年7月12日第2版的《拉萨河谷的藏族民工修路队》,1954年8月2日第2版的《淮河沿岸广大民工紧张防汛抢险》等;当报道农民到城镇购物或务工经商时,民工的形象则是消极负面的,如1956年8月15日第4版刊登的《柳州读者的呼声希望我们的城市整洁一点》,1956年11月22日第3版的《北京市放宽市场管理后出现新问题一些农民专门经商投机贩运商业部门组织工作组调查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说前面那篇报道描写了农民进城的“脏”,那么后面这篇报道则写了农民进城的“乱”和“差”。(www.xing528.com)

这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有关农民工报道的具体数量(见表2)。

表2 1953—1957年《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数量统计

从报道数量上来看,《人民日报》在这段时间有关农民工报道的数量减少并呈下降趋势。对农民工的报道风向也从先前的正面报道为主变成了后期的负面报道。在对农民进城的负面报道中,除了描述农民进城所造成的脏、乱、差的形象外,还有一些文章理性地探讨分析了城市的就业岗位不足、生活的基础设施跟不上因而必须控制农民进城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