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河旁的明珠:中国炳灵寺石窟艺术探秘

黄河旁的明珠:中国炳灵寺石窟艺术探秘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溯黄河西南行约35公里,在“S”形尾部的黄河北岸,便是驰名中外的炳灵寺石窟,这也是距凉州最近的一处早期佛教遗迹。炳灵寺石窟主要分布在大寺沟西崖的峭壁上,一般距地面10—30米高,南北分布达190米。炳灵寺北魏窟龛,多属北魏晚期所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26窟。炳灵寺北魏窟中,多雕释迦、多宝二佛对说法的形象,反映了当时《法华经》的流行。

黄河旁的明珠:中国炳灵寺石窟艺术探秘

黄河之水流经青海省后,在甘肃省西部作了一个“S”形的拐弯,直向东北方向的兰州市奔腾而去。在这“S”形的腰部,临近洮河入黄河处,便是刘家峡市(原永靖县新城)。由此溯黄河西南行约35公里,在“S”形尾部的黄河北岸,便是驰名中外的炳灵寺石窟,这也是距凉州最近的一处早期佛教遗迹

炳灵寺旧名龙兴寺,又名灵岩寺。炳灵为藏语千佛或十万佛之意。这里的石窟寺最早见于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河水》里写道:“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杰竖,竞势争高,远望嵾嵾,若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岩堂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乃谓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复因名之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谓之唐述窟。其怀道宗玄之士,皮冠净发之德,亦往栖托焉。故《秦川记》曰:河峡崖旁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40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20丈,深30丈,藏古书5千卷。亮,南安人也。下封(当作崖下)有水,导自是山溪水,南注河,谓之唐述水。”

这是公元5世纪末的记载,从郦道元的记述可以看到,这里原有许多自然洞穴,以唐述窟和时亮窟最高大,曾藏有古书5千册,大概是时亮等人的隐居之所。唐代道世的《法苑珠林》卷五十三里有这样的记述,说在这里有一座“石门”,滨于河上,门上“镌石文曰:晋泰始年之所立也”。“泰始”是西晋的年号,这说明炳灵寺的人工修建活动,至迟也在西晋时代。

炳灵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寺东13公里处,有大夏河自南而北注入黄河,由河口南下,约35公里,就是临夏市。临夏是西晋的“枹罕”,十六国后期的“河州”,公元411年,西秦乞伏氏迁都于枹罕。由于北朝的分立,南朝通往西域的道路不得不绕过河西走廊,另辟一条几乎与河西走廊并行的道路,这条道路便是由益州至龙涸(今松潘),经河州一带折向西,至海西郡(今青海西部),向西北进入流沙,到达鄯善(今若羌)、高昌(今吐鲁番)。唐宋时代,河州是控制吐谷浑吐蕃军事重镇,地当唐蕃古道之上,所以此地既是交通要冲,又是军事要地,炳灵寺的兴衰与这条古道的兴衰息息相关。另据考证,丝绸之路南段,也是由临洮、临夏取道炳灵寺附近渡过黄河,经青海、越扁都口,直上张掖,进入河西走廊的。这是公元前2世纪以来的主要交通线。

炳灵寺石窟主要分布在大寺沟西崖的峭壁上,一般距地面10—30米高,南北分布达190米。现存窟龛183个,共有石造像694身,泥塑82身,洞内壁画总计约900平方米。北朝窟龛约占三分之一以下,唐代占三分之二以上。另在附近的佛爷台、洞沟、上寺等处还有窟龛12个。(www.xing528.com)

1962年,在炳灵寺169号窟发现了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的墨书题记,这是全国石窟中最早的纪年题记。169窟是一个位置很高的自然溶洞,形状既不规则,布局亦颇杂乱。内有秦、北魏以至隋代小龛24个。位于北壁的第6龛,内塑“无量寿佛”及“得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二菩萨像。佛像有高肉髻,着袒右肩袈裟,双手禅定印,结跏趺坐于低的圆莲台座上,头光与肩交会处,另外绘出一股火焰,二菩萨高发髻,有柱形耳坠,颈系桃形项圈,有臂钊,着袒右肩袈裟,帔帛绕头后部,再向耳两侧飘下。佛背光内绘伎乐天佛光的外缘,绘连珠纹及火焰纹。在第6龛周壁上,分别绘出“释迦牟尼佛”、“药王佛”、“弥勒菩萨”和十方诸佛像。壁画以上黄色作底,墨线勾勒,设色平涂,多用青绿。佛像头上方,都绘出宝盖。侍立的二菩萨,多作正面而立,上体侧向佛,双手合十致礼状。飞天上体裸,下着长裙,有的双手持缨络,作供养状。

在炳灵寺石窟壁画中,立佛或立菩萨头部与全身的比例,一般为1:6.5—7,而壁画中站立的供养人头部与全身的比例却是1:4—4.5。这是因为佛、菩萨的形象来自西域的粉本,而供养人的形象则是根据传统习惯画出的。嘉峪关出土的西晋墓的砖画中,立式人物头与身的比例是1:4.5。上述现象说明,两晋时代的佛教美术还处在“传模移写”的模仿阶段。本地的美术品尚处在“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比例失度的阶段。

炳灵寺北魏窟龛,多属北魏晚期所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26窟。此窟正壁造释迦、多宝二佛,半跏趺坐。佛有唐光的高肉髻,面型瘦长,颈长而略细。内着僧祗支,外着双领下垂褒衣博带式大衣,台座前衣纹密集作羊肠状。二佛外侧多有一身菩萨侍立。菩萨头戴低花蔓冠,帔帛在胸前交叉作结,绕肘后垂至膝下。正壁上部有闻法的思惟菩萨及弟子像。北壁是交脚弥勒菩萨,坐于方形台座上。弥勒头上高发束以花蔓冠,发辫披肩,颈系项圈,肩有帔帛。帔帛于前腹前交叉穿一圆环。下身着羊肠纹大裙。座上刻二狮子,尾尾相对,头向外侧。弥勒左右有二胁侍菩萨侍立,西侧者双手合十,持莲叶;东侧者手持供物。南壁造一佛二菩萨,佛也半跏趺坐,二菩萨侍立。窟内上下四周刻千佛及思惟菩萨共115身。炳灵寺北魏窟中,多雕释迦、多宝二佛对说法的形象,反映了当时《法华经》的流行。

北宋时,炳灵寺处于宋、吐蕃、西夏的交界处。史载: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西夏统军仁多保忠率兵帮助吐蕃围湟州,“先断炳灵寺桥”。西夏人大概不会在炳灵寺有大规模佛事活动。在这里发现的只有西夏文墨书咒语、藏文咒语等。元明以来,喇嘛教渐盛于大西北。当地出现了改造旧窟、刷新壁画之举,另外绘以藏密系统的壁画。到了明清,“积石关,来去积石山五十里。明初于此置茶马司,为市易之处,有官军守戍。”由此可见,炳灵寺一带又成了汉藏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孔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