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万里长城:历史启发与军事战略的实践

万里长城:历史启发与军事战略的实践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世界军事史上,各种各样的军事防线在战争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万里长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中国近代军事史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只是操作模式不同。日本军方认为虎头要塞牢不可破,完全可以将苏联红军阻挡在中国大门之外。双方当事人为防止对方侵入本方的利益领地,不惜调用一切优势资源布设坚固的防线,以求抵挡对方进攻,守护本方战略领地,确保立于不败之地。

万里长城:历史启发与军事战略的实践

在世界军事史上,各种各样的军事防线在战争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万里长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有些貌似固若金汤的军事防线,对方运用高超的智谋选择绕开而被轻松地废掉,导致其在战争中成为最昂贵的摆设,也有选择从正面直接突破,将对手横亘在面前的军事防线直接征服。历史向我们昭示着经验教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完全可以从军事战例中悟出真理,用以解决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中对方布设的正面防线的威胁。

最著名的当属马其诺防线,它是由法国在一战结束后位于法德边境打造的军事要塞,全长三百九十公里,全部由钢筋混凝土建成,其中防备工事近六千个,绝对称得上固若金汤。整个防线工程花费资金五十亿法郎,用了十七年才建成,耗资占当时法国军费支出近一半。当时,好多军事领袖都认为马其诺防线是永远不可能被攻破的堡垒。最后,德军绕过马其诺防线,从北部的阿登高地突袭南下,并联合在匈牙利的德军将英法联军围困于敦刻尔克。英法联军溃不成军,几乎倾举国之力打造的马其诺防线,竟成为看似强大但没有实际用处的代名词。

天道好轮回,德军攻破马其诺防线后却不汲取敌人的教训,在大西洋和挪威海沿岸修建了大西洋壁垒防线。大西洋壁垒防线更为庞大,全长近三千公里,由一万五千多个工事组成,是德国为弥补西线守卫兵力不足而构建。尤其是德军在苏联战场节节失利后,大西洋壁垒便成为德军最后的屏障与希望。总有学艺精进的学生,盟军或许是吃大亏长了记性,完全吸取了马其诺防线惨痛又耻辱的教训,选择绕开大西洋壁垒防线,未从北海岸登陆,而是从诺曼底登陆,大西洋壁垒防线像其前辈马其诺防线一样沦为摆设与笑柄。

中国近代军事史上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只是操作模式不同。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关东军为了阻止苏联军队南下而在中苏边境建构了一个大型军事防线虎头要塞,正面防御宽度达五十公里。日本军方认为虎头要塞牢不可破,完全可以将苏联红军阻挡在中国大门之外。但离奇的是,苏联红军生猛无比,出兵中国东北时在虎头要塞选择直接从正面突破,竟然将虎头要塞的日本守军全部歼灭,使貌似强大坚固的虎头要塞成为摆设,未发挥任何战略防御作用。(www.xing528.com)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人们的记性还是具有明显的选择性重构倾向,别人的教训能看明白,但在自己的事务中却亦步亦趋地犯错。当今,在海陆空多兵种立体化作战的形势下,想必如马其诺防线一样的军事防线应该毫无战略意义,但仍有人固执地蹈他人之覆辙。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为了达到长期有效占领西奈半岛的战略目的,劳民伤财地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布设了长近两百公里的巴列夫防线,本以为可以凭此防线高枕无忧。但颇具喜感的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抓住巴列夫防线的构造特点,只用几十支高压水枪就轻轻松松地将貌似固若金汤的巴列夫防线攻破。

在上述有关正面防线的军事战例中,突破方的智慧、谋略、实力、勇气等闪耀的光辉令我们仰慕。在军事战争领域,对方布设了强大坚固的正面防线后,有选择以智谋方式巧取,避其锋芒,绕开对手正面防线,闪电突袭对手侧翼与后方而大获全胜的;也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直接从正面突破而大获全胜的。这些均向世人展示了战争中由智慧、谋略、勇气、实力等架构的斗争艺术,为我们解决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提供了极好的教材示范。

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从双方争斗的激烈程度看,类似于军事战争。双方当事人为防止对方侵入本方的利益领地,不惜调用一切优势资源布设坚固的防线,以求抵挡对方进攻,守护本方战略领地,确保立于不败之地。在此类案件解决实务中,人为布设的正面防线也确实挡住了绝大多数进攻,进攻方长期被牵制于突破正面防线的拉锯回合缠斗中,深陷泥泞困厄。但在深具智慧、谋略与经验的进攻方面前,人为布设的正面防线往往会沦为华贵的摆设。正面防线的战略威力如何,关键在于进攻方的选择以及实力。在对方布设的正面防线面前,必须审时度势,充分考虑双方在正面防线的力量对比,不盲目不冒险,确保以最小代价获得最佳战略效果,打造高效能、低能耗的讼争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