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明时期云南桥梁建筑成果:大德桥、霁虹桥、永济桥

元明时期云南桥梁建筑成果:大德桥、霁虹桥、永济桥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元明时期,在寺庙、衙署等建筑之外,桥梁建筑也是这一时期建筑成就的重要内容。根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桥梁众多,且类型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昆明大德桥、永平霁虹桥以及巍山永济桥。当时商队多从四川入云南,经姚安、祥云,过大理、永平,在此渡澜沧江,经腾冲入缅甸境,再往东南亚、南亚一带。霁虹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铁索桥,比四川泸定桥早200多年,在中国科技史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元明时期云南桥梁建筑成果:大德桥、霁虹桥、永济桥

元明时期,在寺庙、衙署等建筑之外,桥梁建筑也是这一时期建筑成就的重要内容。根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桥梁众多,且类型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昆明大德桥、永平霁虹桥以及巍山永济桥。

(一)元代的昆明大德桥

大德桥,今名得胜桥,位于昆明市官渡区盘龙江与拓东路交汇处。大德桥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为板桥,下立石柱,桥头建亭阁。明代初年,大德桥毁于战火,重修后,更名为云津桥。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云南府》载:“云津桥,在城东二里许,当为通衢所跨者,即盘龙江之水桥。旧名大德,毁于兵,洪武癸酉,西平侯沐春复甃石之。”

大德桥在元明清时期不仅是昆明往滇东、滇南的通衢要冲,也是昆明的水陆交汇码头。当时滇池水位较高,往来船只可直抵桥下,形成“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根”的盛况。由于往来商贸往来频繁、商贾云集,商业十分繁盛,“云津夜市”也就成了明清昆明八景之一。

(二)明代的永平霁虹桥

霁虹桥为一座铁索桥,位于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与保山市交界的澜沧江上。霁虹桥总长106米,净跨60米,宽3.7米。桥身由18根铁索组成,其中底索16根,上铺木板,可通行,两边各有扶拦索1根,可供扶持。铁索两端则固定在澜沧江两岸的桥墩石上(见图Ⅸ—31)。

图Ⅸ—31 永平霁虹桥旧景

霁虹桥所在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载“始通博南山,度兰仓水”,这里就是有名的兰津渡口。当时商队多从四川入云南,经姚安祥云,过大理、永平,在此渡澜沧江,经腾冲入缅甸境,再往东南亚、南亚一带。据《永昌府志》载:“霁虹桥,在城北八十里跨澜沧江,古以轴渡,狭险湍急,行者忧之,后以篾绳为桥……元元贞乙未,也先不花西征,始更以巨木,题曰‘霁虹’。”可知,早年此地曾有绳桥,元代时始建木桥,并有“霁虹”之名。(www.xing528.com)

据《云南志》记载:“旧以竹索为桥,修废不一。洪武间,镇抚华狱铸二铁柱于两岸以维舟,然岸陡水悍,时遭覆溺,后架木为桥,又为回禄所毁。弘治十四年,兵备副王槐重修,构造屋于其上,贯以铁绳,行者若履平地。”又据《永昌府志》载:“成化中,僧了然者乃募建飞桥,以木为柱,而以铁索横牵两岸。下无所凭,上无所倚,飘然悬空。”可知,成化年间有了然和尚造木桥,而铁索桥始于弘治王槐。

霁虹桥建成后,由于此处澜沧江河道狭窄,水流湍急,常有山洪暴涨,以致霁虹桥历朝皆有维修。霁虹桥两岸崖岸耸立,东有古驿道,循道上山有江顶寺旧址,残存山门两侧书“觉路遥远”和“雄关耸寺”,桥西岸刻“西南第一桥”,另有明清手迹若干和历代重修霁虹桥碑记数通。可惜近年因为建设水电站需要,导致水位上升,霁虹桥及周边大部分已没入江水之中。

霁虹桥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铁索桥,比四川泸定桥早200多年,在中国科技史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明代的巍山永济桥

永济桥位于巍山县永建镇巡检河上,又称巡检桥。桥为木构架风雨桥,通长15.6米,宽3.25米,高6.9米,两岸架木斜撑两股支撑着五根架于两岸的大圆木,圆木上铺垫木板为桥面,斜撑柱脚埋入桥墩。圆木中部由一根横木相连,再在横木两头各连一直木,悬挂于两岸伸向中央的人字形斜梁上。桥上建瓦屋,两桥头有亭,桥的两边设有栏杆长凳可供行人休息。

永济桥始建于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为蒙化府通判薛希周募建,后经历代维修,保存完好。桥头山墙上现镶嵌有《永济桥碑记》,为明代著名学者李元阳撰写。

永济桥是古代巍山通往漾濞、永平、保山而入缅甸的古驿道上的重要桥梁,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而且这种大跨径木桥的建造工艺水平之高在当时实属难得,这体现了我国古代边疆民族地区超高的科技水平,也为我国古代桥梁研究提供了具有科学价值的研究对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