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自信:民族精神的培育

文化自信:民族精神的培育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文化主体在面对对象性文化时所呈现的主体性心态,具有根本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本质的实践性、价值的指向性、博大的包容性等特征。民族性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性,也从本质上决定了国家、民族间文化自信的独特性。因此,党中央提出的文化自信战略理念,不仅是文化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特征的积极回应。就这个文化生产和抽象的过程来说,文化自信具有实践性的根本特征。

文化自信:民族精神的培育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文化主体在面对对象性文化时所呈现的主体性心态,具有根本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本质的实践性、价值的指向性、博大的包容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文化自信内涵的具体表现,是深刻理解文化自信时代价值以及把握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战略思想的重要方面。

(一)根本的民族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性是文化自信最为根本的特征。民族性不仅体现了文化的差异性,也从本质上决定了国家、民族间文化自信的独特性。一方面,就文化自信的主体而言,无论是国家、民族、政党、社会组织还是个人,都深深地烙印着与生俱来且体现本质的民族属性。文化主体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在文化实践中持续体验和传承着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与文化主体通过民族属性牢牢地联系在一起,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深地熔铸于每一个文化个体的血液中。也就是说,只有本民族的文化个体才能真正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真正懂得民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文化能力,真正拥有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如果其他民族的人拥有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起码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就文化自信的客体而言,文化自信的客体也可以说是文化自信的本源,取决于本民族自身优秀文化的积极价值、旺盛的生命力和对待其他文化的理性态度,这些内容都是民族生存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出来的内容,是值得文化主体尊重、敬畏和自信的内容。就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内容来说,无论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与中华民族的兴衰沉浮休戚相关,其中的民族性不辩自明。

(二)鲜明的时代性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具有价值导向性的文化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精神追求。将文化自信上升为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理念,必然与国家、民族所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的角度看,每个特定时代都有其特点,这些特点对民族主体的生存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保障民族的生存与进步,民族主体均极其重视从人的精神层面进行针对性构筑,也就是突出文化的引领作用。因此,审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我们会发现这些文化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就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来看,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不仅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绩,彻底改变了中国的世界面貌,也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持续加速。但我们现在所处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在给予中华民族众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我们增添了许多挑战。因此,党中央提出的文化自信战略理念,不仅是文化建设的客观需求,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特征的积极回应。文化自信的时代性特征还体现在对文化内容时代性的把握方面,纵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处的时代各不相同,但这些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价值追求、思维方式等内容精华对我们回应时代要求仍是大有裨益。

(三)本质的实践性

文化自信的主体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视野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共同统一于人的劳动实践。而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自由、自觉的类存在物,而劳动实践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就是劳动实践所创造的。人类的劳动实践过程不仅满足了肉体的直接需要,人类也通过劳动实践实现了自己的目的。人类通过实践的方式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世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类的实践过程也就可以被看作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能动的生活过程”,而由此过程创造的对象性文化也必然具有实践的基本特征。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外在的文化现象,也必然是在人的劳动实践过程中被总结、抽象出来的。就这个文化生产和抽象的过程来说,文化自信具有实践性的根本特征。具体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角度来说,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还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通过劳动实践和文化实践而产生的,并且在实践中得到真正意义的检验,从而具有符合主体需求的价值和客观的真理性。文化自信的实践性特征揭示了文化自信并非由纯粹的思维过程形成,而是产生于实践的过程。只有从实践的过程出发,作为文化自信主体的人才能真正地理解文化自信的本质,从而继续开展文化自信认同和践行的过程。(www.xing528.com)

(四)价值的指向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能够指导人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指导人能动地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文化在人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人化”和“化人”的有机统一,人通过文化的指引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完成了改造自身的任务。而文化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能动性具体表现为对主客体的价值指向性,这种价值指引性主要体现在“人化文化”和“文化化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文化的价值引导,进而更好地满足生产和生活需求,这种向外价值指向,促使人把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内在精神文化以物化形态表现出来,并指导人们开展实践、满足需求;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仍有自我发展和超越的客观需要,这就需要利用文化向内的价值指向,将实践作为文化的动态形式作用于自身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说,人利用客观存在的文化作用于主体自身,转化为主体的能力、思想、素质、觉悟,从而使得主体在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价值取向方面得到提升。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他们本身不停顿的运动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自身。”[42]

作为文化特殊表现形态的文化自信,所表现出的价值指向性一方面体现为主体通过文化实践开展文化创造活动,不断丰富文化自信这一文化形态内涵与价值,挖掘其自身发展规律和作用机制,使文化自信这一文化现象更具科学性和引领性;另一方面表现为主体在文化实践过程中,深刻认同文化自信本身的价值,自觉地接受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在文化自信的引领和感召下,不断深化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提升精神境界,转变思维方式,完成人格的超越。

(五)博大的包容性

文化自信在内涵上包含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肯定,同时也包含在应对外来文化上的理性态度,这种理性态度主要体现为文化自信的包容性。文化作为民族个体在劳动实践中的产物,是民族生活的客观反映,在人类的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世界并非只有一种文化,民族间的文化不同,民族内部的文化也有区别。文化存在着差异,而且这种差异是无法弥合的,更不可能趋同。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差异导致了人类文化交流、交融与碰撞的出现。这里不得不承认文化的差异为世界的文明发展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因为文化的差异造成文明的冲突。用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话来说,“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的主要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43]。因此,文化自信的包容性就充分体现在理性地对待文化的差异。

包容性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负的本质区别。具体来说,文化自信的包容性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尊重,对其他文化保有尊重的态度,尊重它们的存在和地位,承认它们的文化价值,认可它们的发展历程。这是一种博大胸怀的体现,只有相互尊重,才能保持交流、交融、合作、进步的空间。二是融合,即善于发觉其他文化的优长,并积极通过借鉴来补充和丰富自己的文化,形成更新、更科学的文化系统。三是共享,即“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好处”[44]

当然文化自信的这种包容性还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充分肯定自身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也就是恪守自身文化的本位。文化自信的包容性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文化主体一般性与特殊性、稳定性与开放性的高度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