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挂式家谱:凝聚血脉亲情,收藏的意趣

挂式家谱:凝聚血脉亲情,收藏的意趣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祭田是家族的公共财产,由家族各支轮流耕种。为此产生的过节不断,甚至引起过家族与家族之间的械斗。此类挂式家谱,清代以前多为纯手绘,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纯手绘与半印半绘并存。“文革”之后,新出的挂式家谱全系手绘,连半印半绘这个带有创新意识的画种,也因刻版与绘工相脱离陷入停产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人物小、场景多的,一般采用工笔细描,扑灰年画挂式家谱就属于这一类。

挂式家谱:凝聚血脉亲情,收藏的意趣

大年三十这一天,在山东高密农村家家都要举行一次很隆重的家祭仪式,即在堂屋正墙上挂家谱,摆供桌,称为“请家堂”(图134),以此来祭祀祖先,兼有祈福祷佑丰年的用意。此俗一直沿袭至今,倍受当地村民看重。如少此一项,则显得年味不足。张挂家谱时,大人会把小孩子支到一边去,叮嘱他们结默声(别说话),小孩子的口没大把门的,怕说出不敬的话,冒犯了祖宗。另有一个避讳是,在家谱跟前不能叫小孩子的名字(包括乳名),怕小孩子的名字重了祖宗的名字,会让祖宗不乐意。言语甚是讲究,如挂家谱不能说“擎”,“擎”与“穷”谐音,被视为不吉利的字眼,因而要改口说“高挣”。“高挣”是当地土话“高举、高挂”的意思,与“高中”谐音。

所挂家谱,均出产自当地,当地人俗称“家堂”“家堂轴子”,也称“族影(祖影)”“轴子”“祝子”“嘱子”“影子”。其整体像一幅大画,顶端画有祖宗神像(有人说是伏羲和女娲),当地人习称“老爷老妈”或“老公老妈”。两边绘制有对联,“祖德家功千载深,子承翁继万年春”,组合的字句里面都藏有典故。中间画一大庭院,内以一条甬路为界,两边画有一个个小房间或是一个个小方格,上填写本家族死者名字。名字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男左女右)、按辈分排列。底端画一大门楼,大门上贴着门联,竖联写的是“祖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 门旁写“春露、秋霜”,上槛(横联)写的是“木本水源”。门楼外两旁,一旁画的是一群身着明朝官服的人,另一旁画的是一群身着清朝官服的人(很有点时空穿越的意味),有随从抬着食盒、挑着酒坛在其后,周围画有放鞭炮、追逐嬉戏的童子,像是一家人过年回家来祭祖。有的画面上,门楼内两旁还分绘有恭候的人。他们或提着灯笼,或托着酒盏,显得殷勤备至,边上还绘有鹿和鹤在蹁跹起舞(图135)。

【图134】20世纪90年代复原的供“家堂”场景

一个画面上所绘的人物分别穿戴两个朝代的服饰,在这里可能包含着改朝换代也不能忘祖的意思。或者只是一个长远年代的象征,以此寄托后代要勤力持家、把祖业代代相传下去,故有“祝子”“嘱子”之称。也有的画面所绘的人物是穿同一个朝代服装的,多为明代装扮。这不能说这幅画(或印版)就是明代的,这种现象也许与一种寻根的情结有关。你若问当地的一些老人,祖先是哪里人,他们会不约而同地说起明朝洪武年间大移民,说自己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说这种话的人,分布地域很广)。年代在这里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身着官服,寓意着升官发财,迎合了过去老百姓普遍向往的心理。包括上面所绘的鹿与鹤,以及松树、摇钱树、佛手石榴、琴棋书画、石狮子等,或取谐音或作隐喻,都包含有美好的寓意在里面。

夜半,香烟萦绕,烛光映照,新的一年来临。辈分大的人就坐在自家的炕头上,等着小辈来拜年了。来的人一进门,会对着家谱跪下叩头。乖巧的人会故意大声喊“给老爷老妈磕头了”,好让屋内的长者能听到,讨得欢喜,多得两个“压岁钱”。初二(或初三)送年后,即把所挂家谱收起,放进一特制的木匣(影匣)里,曰:落影、藏主。

【图135】清代扑灰年画“家堂”

【图136】清代扑灰年画“族影”

其中的“族影”(图136),也叫“大影”“祖影”,画幅较大,是家族集体供奉的一种家谱。人口多的家族在村里设有专挂“族影”的祠堂,也叫“影堂”“影房”。在祠堂举办仪式要比家祭繁杂得多,家族庞大的,有时能牵连上好几个村的人(都沾亲带故),很能彰显人丁兴旺的火爆场面。如高密柴沟镇梁尹村任姓一族,有一支迁居到北大王庄村,两地相距约25公里。这一支的人当天下午自北大王庄村赶到梁尹村祭祖之后,再返回家中,挂起自家没出五服(五代)的家堂,摆上自家的供桌,这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礼节。祠堂置办供品的费用,从祭田收入内支出。祭田是家族的公共财产,由家族各支轮流耕种。即每年轮到谁置办供品,由谁来耕种。祭田的收入所得,还可用来扶贫济困。画大幅的“族影”,要搭起架子来画,就像搭戏台子唱戏一样吸引人。能上架画“族影”的人,一般都是这一行当中的高手。他们常会被请到外县区去画,请方把他们当“神”来看,好吃、好住、好穿地供应着,临走还要付给高工钱。提供这样的高待遇,其目的就是要把画画得出众。于是家族与家族之间攀比之风涌起,画师们就跟打擂台似的,较着劲,比着画。哪个家族的“族影”画得好,表明哪个家族有财势。为此产生的过节不断,甚至引起过家族与家族之间的械斗。

此类挂式家谱,有扑灰年画式的,即纯手绘的,亦有半印半绘式的(一半用木版印刷,一半加以手绘)。其规格大小不一,大的宽200多厘米,长约300厘米;小的宽和长在100厘米和200厘米左右(图137、图138、图139、图140、图141)。还有一种更小的,为半印半绘式样。其正背两面图案加起来,长89厘米,宽41.2厘米,较为特殊,据说是挂在龛里面使用的(图142、图143)。画面主要用红、绿两色彩绘,兼施黄、紫、蓝诸色,色彩艳丽,对比强烈,与其他形式的年画色调相一致。此类挂式家谱,清代以前多为纯手绘,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纯手绘与半印半绘并存。尚未见有用木版印制的作品,可能是因版幅太大,不宜用来套色印刷之故。“文革”之后,新出的挂式家谱全系手绘,连半印半绘这个带有创新意识的画种,也因刻版与绘工相脱离陷入停产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扑灰年画即纯手绘年画,在高密起源较早,始于明朝初年,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所谓“扑灰”,是相对其制作过程而言的。即民间艺人在绘制时,首先用柳枝烧成的炭条,在画纸上画出所要题材的轮廓,定稿后,此底稿便作为“粉稿”,亦称“灰稿”,然后把它扑抹在另一张画纸上。一张“粉稿”可扑抹数张画纸,为了增加数量,还可在扑好的画纸上,用柳枝炭条再描一遍重扑,这是民间艺人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摸索出的一种比较方便可行的复印方式。还有人想出另一种办法:用锅底灰搅拌小米汤(汤有黏性),研成墨,用笔描在纸版上,附着力加强,一次可复印数十张画样。轮廓制好后,即着手彩绘。人物大、场景少的,多采用大写意或半工半写。人物小、场景多的,一般采用工笔细描,扑灰年画挂式家谱就属于这一类(图144、图145)。画幅大不好整张往上扑印的画样轮廓,就把轮廓样子裁剪成一块块的(图146、图147),或是刻在小块木板上(图148),按照画面原样的位置逐个往上扑印。这样还有个好处,觉着哪个地方样子陈旧了、不好看,还可穿插其间另换新样往上扑印,让它永远跟得上潮流、不过时。

【图137】民国时期半印半绘年画“家堂”线版(上部)

【图138】民国时期半印半绘年画“家堂”线版(下部左)

【图139】民国时期半印半绘年画“家堂”线版(下部右)

【图140】20世纪80年代复印自民国时期“家堂”半印半绘年画线版印稿(上部)

【图141】20世纪80年代复印自民国时期“家堂”半印半绘年画线版印稿(下部)

【图142】清代小型的半印半绘年画“家堂”线版(上部)(www.xing528.com)

【图143】清代小型的半印半绘年画“家堂”线版(下部)

【图144】20世纪50年代“家堂” 扑灰年画底稿(一)

【图145】20世纪50年代“家堂” 扑灰年画底稿(二)

【图146】20世纪50年代“家堂”扑灰年画补充底稿(一)

【图147】20世纪50年代“家堂” 扑灰年画补充底稿(二)

【图148】民国时期“家堂”半印半绘年画补充线版

【图149】民国时期刻有方格的半印半绘年画“家堂”线版(上部左)

【图150】民国时期刻有方格的半印半绘年画“家堂”线版(上部右)

高密半印半绘挂式家谱,始于清嘉庆年间,是在扑灰年画的基础上借鉴杨柳青木版年画的雕版技术而发展起来的。其所刻画面轮廓,皆摹自扑灰年画原图样,只不过是把手描印轮廓,改进为线版印轮廓,这样不仅提高了复印速度,而且使同一张画拥有了刻与绘双重的审美效果。因版幅巨大,为节省木料,多分为正背两面雕刻图案。两面图案相对称,印出一面后,再翻过来对齐印另一面。一幅大的家谱,往往要用几块版凑齐来印,方能完成整幅画面全部的轮廓。在这些家谱填写人名的地方要用人工打线画出方格,很是劳神费力。为简化这一道工序,有的刻工便着意直接在版上刻出密密麻麻的方格,以方便实用(图149、图150)。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半印半绘挂式家谱线版,版式较小,主图景物较集中,背面所雕刻的图案与正面的图案不对称。其纹饰或用来印在正面图案的上方,或用来印在正面图案下方。主要部分印出后,还要用相关的小块线版拼印周边装饰图案。小块线版有长条形和方块状的,有10余块。对接复印时,整体线路要求相吻合,稍有不慎就可能把画面印歪,局限性很大,成品画较为少见。描绘停当,所有的画要进行裱糊和装轴,类似中国书画装裱形制,便于张挂、收卷携带,故有“轴子”一称。此类家谱,东北一带需求量最大。该地挂家谱,不像别的地方挂后再收藏起来,而是一年一烧,年年都要挂新的。为了祛病避邪,新的家谱上面还要点上公鸡血以增加“神力”。因交易有了交情,当地人把来进货的东北人亲切地称呼为“东北客”。逢年过节,相互间有时还会像走亲戚一样,带着礼物串串门,以示亲近。

【图151】20世纪50年代半印半绘年画“福字家堂”

还有一种家堂,名叫“福字家堂”(图151)。有扑灰年画式样的,也有半印半绘式样的,与家谱有着近缘关系。其中间绘或印一个大大的“福”字,两边装饰有鱼纹和缠枝花卉纹等。这种家堂不用收起,可作为装饰品长期悬挂。或是取下家谱以后,再在挂家谱的位置上把它挂上去,可视为与家谱配套使用的补充品。在家堂两侧还要配挂两联画,名“配轴”,其在当地广为流行的名称叫“大花”。一联上画牡丹,一联上画莲花(图152、图153、图154)。要按东莲花、西牡丹的方位来挂,代表“东王公、西王母”。当地人称画这种画为“画大花”,分纯手绘和半印半绘两种。

【图152】民国时期扑灰年画“家堂配轴”

【图153】民国时期“家堂配轴”半印半绘年画线版(上部)

【图154】民国时期“家堂配轴”半印半绘年画线版(下部)

这些家谱,集年画与年俗于一身,是研究民间风俗人情最直观的实物资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